沈阳市沈河区高起点定位,以问题为导向,勇于在国家级平台上进行深度创新示范
创新体现在顶层设计上机会得之不易,所以倍感珍惜早在创建之初,沈阳沈河区就注重在顶层设计上与时俱进、精雕细琢,力争用创新突破创造出“东北领先、全国一流”的公共文化体系“沈河模式”2013年,沈阳沈河区制定出台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及《实施意见》、《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操作性很强的方案,分解工作任务,强化督导考评,健全运行机制,全面启动组织实施,全力推进示范区创建取得成效两年来,市区两级政府持续投入,对沈阳路、中街、正阳街、朝阳街、通天街和7条老胡同进行改造,挖掘文化遗存,恢复历史风貌,打造文化名片,构筑精神沈阳市位于哪个省坐标,使皇城地区成为国家商旅文一体化示范街区皇城地区的文化升级改造,为沈阳沈河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注入了血脉灵魂正是在这样文化之魂的引领下,沈河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章法明晰布局严整
多福社区的福文化展示和传播基地,声名远播2013年的金秋时节,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走进沈河区多福社区,与社区工作者和居民代表亲切座谈,并留下了八字寄语“以邻为伴,与邻为善”
创新体现在突破发展瓶颈上沈阳沈河区克服城市核心区地域空间狭小等发展瓶颈,通过区、街、社区三级文化设施的建设,构建以区文化馆、区图书馆为龙头、以街道文化活动站为支撑、以社区活动室为基础、以社会资源为补充的“四位一体”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网络中既有新建的8万沈阳市医保局平方米的沈河区文化体育中心;有盘活闲置地块建设的“百姓大舞台”;又有区文化馆、图书馆等原有项目的改造提升,还有五里河休闲文化健身带、万柳塘文化健身休闲公园等老百姓家门口的7处主题文化广场
创新体现在体制机制上沈阳沈河区进一步简政放权,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公共文化领域积极探索将财政投入以直接拨款为主转为购买服务、项目补贴、以奖代补、基金制等多种方式,形成竞争机制,使资源配置从文化系统“内循环”逐步转为面向市场和社会的“大循环”如今,沈河区在区文化馆设立了艺术名家工作室,打造了宣和艺术馆、泉园地区文体活动中心、浑河码头和悦主题文化广场等,为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搭建舞台与沈阳星汐艺术中心、沈阳日报报业集团沈沈阳市皇姑区邮编阳网、果果app软件平台等开展合作,丰富服务项目、提升服务水平
两年时间,文化像一曲婉转悠扬的音乐,不疾不徐间拨动着沈河人的心弦,人们在她的滋养下诗情弛骋,画意纵横,感受快乐、收获幸福(记者 张晶通讯员 徐明泉 潘明远撰稿 张伟摄影记者 李浩部分图片由沈阳市沈河区委宣传部提供)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战略高远
以文化助力和谐,以文化提升素养,以文化滋养幸福在特色文化社区建设中,沈阳沈河区牢牢把握“文化主题设定、建设方案设计、硬件建设施工、软沈阳市医疗保险中心件服务提升、文化品牌塑造”等五个关键环节,确保社区文化建设有亮点,显特色、树形象、创品牌
共建共享 创新体制机制
目前,沈河区15个街道综合文化站,总面积为12100平方米,平均面积807平方米,111个社区的文体活动室,总面积为54931平方米,平均面积495平方米,设有排练厅、图书室、电子阅览室、书画室、社区影院等社区图书室总面积5563平方米,平均50平方米;藏书总量册,平均各社区4217册;电子阅览室总面积5112平方米,平均46平方米
创新体现在精妙的资源整合、空间布局上根据服务半径,立足区位特点,沈阳沈河区打造了“十分钟文体娱乐服务圈”区政府将区文化馆从原文图大楼迁出,打造了建筑面积6200平方米的区文化馆新馆对原区图书馆进行升级改造,增设少儿图书馆等内容,拓展服务功沈阳市医疗保险卡能与鲁迅美术学院合作,成立辽宁省公共文化建设研究基地;与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合作,成立展演和培训创作基地;与沈河区文化体育发展协会、中国黄金北方国际珠宝城艺术团、鼎泰乐和艺术团等社团机构合作,引导和指导社会文艺团体参与免费艺术辅导、培训和各级文化展演活动与辽宁省图书馆联合设立了流动图书馆惠民服务专用车充分发挥故宫博物院、张氏帅府博物馆、金融博物馆等辐射作用,与社会力量合作,打造了抚近门国艺博物馆、辽宁影视基地艺术馆、同泽美术馆等盘活国企闲置资源,打造文化产业园
创新更体现在文化活动品牌的推陈出新上2014年的盛京城庙会灯会上,2万盏彩灯照亮皇城,一周内有400万群众涌入灯区,创下了史上奇迹盛京城庙会灯会成为沈阳市医保局电话沈城市民心中永不落幕的经典建立满族、回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展示基地,以民俗十八怪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实物、展品,彰显民族特色迄今为止,沈阳沈河区已连续举办了16届文化艺术节和6届“文化四进社区”活动,届届有新绿,年年绽繁花
创新体现在部门联动上沈阳沈河区创新实施“文化+”共享项目,盘活不同部门的文化资源“文化+教育”,学校资源定时定点开放百名中小学专业教师作为艺术指导志愿者走进社区,按需指导,按需配置;而沈河区社区学院及15个街道分院的组建,标志着沈河文化服务百姓的实践迈上新高度,无论是学院的基础设施、办学理念与实践,都走在全国前列“文化+科技”,打造了沈河区公共文化数字平台,建设了中央集成系统,实现了区图书馆沈阳市医保局电话、各社区书屋之间的资源共享、通借通还如今,各社区电子阅览室已全面建成,可阅读7000多种电子期刊、报纸、电子图书沈河区已在全市率先实现了总、分馆集群管理模式
以创新改革为引领,在实践中探索新路
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这一要求,沈阳沈河区坚持以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导向,创新体制机制,调动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参与公共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和供给
创新更体现在沈阳沈河区打造的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民生品牌——特色文化社区建设中
走进沈阳市沈河区各个街道和社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中心、艺术中心、百姓大舞台、特色文化社区……积蓄释放的文化能量让这里的百姓精神富足,生活如画沈阳市志成中学好吗
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文化自觉开辟出一条改善居民生活、增进居民福祉的民生路径,让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这一工作成为建设幸福沈河、共筑美好精神家园、探索新型群众工作的创新之举,沈阳沈河区区长曾波如是说
两年间,在市区两级党委和政府高度关注、全力支持下,面对诸多困难,沈阳市沈河区始终坚持以创新为引领,突破机制体制障碍,敢向压力挑战,敢和困难叫板,敢向盲区探求,以务实拼搏的“沈河精神”向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这一既定目标奋进
行走在有着2300年历史的盛京皇城内,青砖灰瓦、树影斑驳,历史遗存的别样景致呈现着沈阳沈河博大深邃的文化基因
特色文化社区 创新文化民生品牌
红巾社区,以雷锋文化为主题的志愿者培训和践沈阳市基本医疗保险行基地2015年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到红巾社区视察他对社区设置的“凡人善举榜”和“社区好人榜”高度评价随即,沈河的“两榜建设”在全国推广
创新体现在以文化为引领上沈阳沈河区将老旧小区改造与社区文化建设相结合,区委宣传部、文体局、房产局、城管局等多部门联动,累计投入2亿多元,打造了以多福社区“福文化”、福陵社区“满族文化”、溪林社区“孝亲文化”等为代表的12个特色文化社区
为此,2013年11月,沈阳市沈河区就获得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成为辽宁省唯一的创建城区
在沈阳市沈河这片5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汇聚着全市60%的文化资源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复制的文化基因,给这方发展沃沈阳市归属哪个省土留下了厚重的文化积淀
创新体现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是要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线,贯穿于公共文化各方面,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精雕细琢 创新顶层设计
通过给老旧小区融入特色文化元素的方式,深入挖掘社区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特色,打造怡人的绿色园林、休闲的主题布局、写意的小品园艺等等,使老旧小区的房产价值和形象品质明显提升
在特色文化社区建设中,沈阳沈河区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释,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结合特色文化社区各自的文化内涵、标志建筑、文化队伍、主体活动,积极开展沈阳市是那个省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吸引居民积极参与、全情投入,增添居民群众对共同文化的认同感、共同家园的归属感、共同生活的幸福感
正如沈阳沈河区委书记王健所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不是沈河区的兴之所至,更不是凭空臆想因为务实拼搏是不变的“沈河精神”不安于现状,不满足既有的成绩,沈河区始终坚持在更高层面、用更高标准,努力提升、创新发展
目前,雨坛社区因其聚焦了沈阳歌舞团、话剧团、曲艺团等诸多文艺团体而建成“中国曲苑之乡”;康壮社区巧妙地将“康壮”二字联系起来,开始大做“健康文化”的大文章;红巾社区5774户1.5万人口的小区,拥有3700多名志愿者,走出了两名“中国好人”,成为名副其实的“雷锋家园”……
白癫疯医院心肌炎可以说是我们较为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