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旮是沈阳卧虎藏龙之父曾卧虎藏龙省

年秋天,皇姑区黄河大街省实验中学(时称东北实验学校)黄叶飞舞的校园里,悄然走来了一位个子不高的中年老师,他浓眉细眼,面容清癯,衣着朴素,叫做王度庐。

此人热天一件白衬衫,冬日一身黑布棉衣,围巾长而厚,一身旧式的书卷气。鲜为人知的是,他是一位“前世高人”,小说《卧虎藏龙》《铁骑银瓶》的作者,近代武侠“北派五大家”之一。

学生问武侠旧作他讲起《一件小事》

王度庐原名王葆翔,字霄羽,但是,据当时的在实验中学高中语文组与他共事的赵北柯先生回忆:“从他来沈阳,一直到离开,一直叫王度庐,不知道他还有别的名字。”

当年小说家,今朝教书匠,身份变了,过去的事不提了,名字却没有换,王度庐独特的个性与生活轨迹可见一斑。须知,当时,民国时的武侠、侦探、玄幻、言情作品多已被禁毁,被看做腐朽落后的下三烂(封面上有枪和美女的书就得烧掉),写过这些书的人也要夹起尾巴做人。王度庐到实验中学任教,他身边新认识的同事、同学,却很少知道或提起这些前尘往事。

其实,上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有不少山东人来到辽宁谋生谋事,参与新社会的建设,其中很多人,在山东是看过王度庐作品的,但这一切似乎大家有个默契,平时都不怎么提起。有个年新入学的学生叫邱传贤,是王度庐任课班上的语文课代表,常逛旧书摊。年夏天的一个周末,他在太原街兰州商场二楼楼梯口南侧的一家租旧书处,无意中看到了《铁骑银瓶》《春秋戟》等四部武侠小说,封皮上赫然有“王度庐著”字样!这时他猛然想起有同学曾私下提起过,这王老师当年如何如何,这下有了实物的印证。

一天,晚自习中间,在教室外的走廊里,邱传贤向王老师谈起了在兰州商场看到他所写旧书的事,谁知,“老师好像没听见我的话题似的,竟避开绝口不谈,而是讲起课本里鲁迅的《一件小事》来。”当时,邱传贤无法理解老师为何会如此讳莫如深,大概后来随着人世变迁,他大概能明白王先生当时的处境。邱传贤的这篇回忆文章,就刊登在年7月17日的《沈阳晚报》上。

不过,那些年跨越新旧时代的文人很多,心态也不一样,也有率意自诩,好提当年勇的人,不过王度庐不是那样的人。

王度庐的妻子李丹荃曾回忆说,她与丈夫一起那么多年,但很多时候都不大理解王度庐在创作时躺在床上神游物外时的心境,和静着读书抽烟时,脑子里到底在想什么。

曾为江湖客谁知此时心

王度庐这个人,早熟、孤僻、好独处、内向、不应酬、不练书画,属于忧伤悲观型气质,这与他出身贫寒,幼年失怙有关,他从小维持生活靠的是苦撑苦干,学业靠的是自修(王曾在北大旁听蹭课)。

为什么取笔名“度庐”?王先生曾就此做过说明:“度”就是“渡”,希望能够靠此(给报纸写连载武侠)混一混,“度”过这段艰辛的日子。后来王度庐在沈阳和一位同事打开话匣子的时候也曾说过:“当年我看《阅微草堂笔记》,看一篇就能当一个素材写一段小说,换一袋面!”

在很多了解王度庐内心的人和研究者眼中,王度庐是一个失意而又不甘心的人。他的学生、《王度庐评传》的作者徐斯年就持这个观点:“在古龙看来,王度庐笔下的李慕白其实就是他自己内心一个活生生的写照,李慕白是一个失意的男人,但与李寻欢不一样,他不甘心,这一点倒是与他名字里的李白心意相通,命运相似。”

渡过大海来到东北,在大连和沈阳的二十多年时光,按说是他一生中相对最为安逸平静的日子。

但是,作为一个曾经知名的武侠大家,不能再提笔,会令他感觉痛苦吗?王度庐在沈阳成了王老师,他内心是失意而不甘心,还是大隐隐于市乐在其中?

据同事赵北柯、学生徐斯年回忆,当时实验中学教师的待遇很高,拿住的条件来说,王度庐当时的家就在实验中学附近的教师宿舍,是两家合住的那种小独楼(《潜伏》里余则成家那样的),工资水平在当时起码是社会中等,工作条件更是很优越。热爱戏曲尤其听京剧上瘾的王度庐,闲下来时还常带着家人到各处剧场(比如大舞台)去听京剧。

赵北柯回忆:“王先生的学识渊博,但他的课,说实在话,却讲得很死板,这可能跟他的性格有关。平时不上课了,他就在办公室里一边翻《辞海》一边抽烟。”

王度庐书里有句著名的话:“真正的英雄不能够轻视王法。”他笔下的侠客侠女,是基本上不与官府作对的,所以玉娇龙虽爱强盗罗小虎,还与他一夜夫妻,却不能与他过日子。王度庐对人生也是这个态度:不让写就不写了。

但他内心如何?谁也不知,只是他的胃病,在沈阳也一直没有治好,这大概与他内心的郁结有点关系。

有人的地方却再没有江湖

电影《东方不败》里任我行对令狐冲说,“有人就有江湖,你怎么退出?”不过,在王度庐的沈阳岁月中,他笔下的“江湖”确乎绝迹了。

王度庐小说多以悲剧作结,他为人也很低调内向,平时给人感觉很“冷”,夫人李丹荃却是极有亲和力的人,在当时就读于实验中学的徐彻、陈孟楣、徐斯年等人的回忆里,李丹荃当时是实验中学的舍务老师。管理整座宿舍楼的学生内务,孩子们生病了都由她照管,徐斯年本人就曾在得阑尾炎时,医院,一路照看他。李老师人特别好,富于亲情和关爱之心,被住校的孩子们尊称为“家长老师”。

有时过年,孩子们到街角对面教师宿舍区王老师李老师家拜年。一进门,李老师很热情,王老师却总是淡淡的京味的两个字“来啦”,就充作欢迎词了。在徐斯年的记忆里,王度庐的长子王膺和他是同学,喜欢研究生物,崇拜过苏联的李森科,“王膺的性格和王度庐不像,他外向,耿介,很有棱角,很敢说话,就像鲁迅笔下的范爱农。后来他考上了北师大,毕业之后到中学当了教师。”

王度庐比李丹荃大七岁,二人于年在西安完婚。李丹荃与王度庐一样都是北京人,不同的是,王出生于汉军旗人家庭,家境很贫寒;李的家庭则是满族旗人的大家族。李的父亲当时在冯玉祥军中担任军需官,所以住在西安。

李丹荃的伯父汉名伊筱农,在青岛办过《青岛白话报》和《中国青岛报》等,年王李夫妇到青岛就是来投这位伯父的,王度庐的弟弟王葆瑞当时改名王探骊,是进步学生,革命者,也是从这里由王度庐夫妇出资安排去陕北,参加了革命。

王李夫妇到青岛才几个月,抗战全面爆发,青岛被日寇占领,李丹荃伯父的房子被日军占用,夫妻俩无奈随老人搬到宁波路租房居住。王度庐包括“鹤铁五部曲”在内的大部分武侠名作和社会言情小说,都是在宁波路的陋屋里创作的。

他们的二子一女:王膺、王宏、王芹,都是在青岛出生的。

王度庐因小说出名后,因为乱世,一家人生活仍然拮据,李丹荃还曾抱着孩子,陪王度庐在路边卖过春联。

王度庐、李丹荃性格迥异,但冷热相济,厮守一生,乱世不能离其心,堪称文坛一段佳话。

话说王度庐为何在年离开青岛来到大连?

这要从他弟弟、改名王探骊的王葆瑞说起,王探骊去了陕北后投身革命,年曾在《黄河日报》当编辑,后来他到东北工作,年任仲夷担任中共大连市委书记时,已改名谭立的王探骊担任市委副书记。

弟弟在大连,哥哥一家过来投奔他就是人之常情了,王度庐、李丹荃过来后被安排到了教育部门,王度庐先在旅大师范专科学校当语文教员,年就来到了沈阳的省实验中学。年,王度庐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任该会沈阳市委委员;随后当选沈阳市人民代表、皇姑区政协委员。他相对安逸的后半生,除了因为平时的谨言慎行、低调寡言,还多少与他的弟弟有些关系——谭立后来长期在《人民日报》担任要职,曾是人民日报社机关党委书记、秘书长、总编室主任、编委常委。

如果不是在“文革”中受到冲击,王度庐当可在沈阳安享晚年,也成为一个爱侃大山的沈阳道边老头。年春,王度庐以退休人员的身份随夫人下放到昌图县泉头公社大苇子大队,不久转到泉头大队。年,他与李丹荃落户铁岭市投奔幼子王宏(王宏当时在铁岭农学院就读)。

这年,王家长子王膺因重病猝逝,年仅35岁,王度庐幼年丧父、老年丧子,在精神上遭到了巨大的打击,胃病和帕金森氏病渐趋严重。

年2月12日,王度庐在铁岭因病逝世。四十岁之后,他在没有写过一部小说,他的两子一女也没有一位从文,但是,他的后半生,在沈阳的这段日子相对安逸平静,物质条件也好于前半生。不知在他弥留之际,最追怀的地方是北京、西安、青岛,还是沈阳,还是他笔下的大漠雪峰、红尘江湖。

年实验中学60周年校庆,时年93周岁的李丹荃还发来贺信,感谢、感慨、感念之情充盈,对在沈阳的十七年时光追怀不已。

次年,李丹荃在北京悄然辞世。









































中科UM-D
北京中科皮肤病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yangshizx.com/syshj/5204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