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日报9月29日16版

白癜风症状 https://m-mip.39.net/nk/mipso_6344211.html

牢记初心使命决胜全面小康中共铁西区委书记刘克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13亿多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按照中央省市的决策部署,铁西区紧紧围绕“全面”这个深刻内涵,守初心、担使命,抓机遇、补短板,奋力冲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坚持总揽全局,全面落实“五位一体”建设要求。全面小康是一个整体性目标要求,任何一个方面的滞后,都会影响目标的实现。铁西区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改革推动、开放带动、创新驱动,加速打造经开区融入“双循环”的开放高地、中德园世界级汽车生产基地和沈阳·中关村创新型企业集聚地,推进项目链式集聚、企业集群发展,努力为全面小康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坚持惠及全民,强力推动振兴成果普惠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铁西区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紧盯老旧和弃管小区管理、房产解遗办证、临时水临时电等各项短板,紧盯就业、安居、社保等领域的薄弱环节,紧盯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的群众关切,综合施策、精准发力,用实际行动兑现“回报工人阶级、造福广大农民”的承诺。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定不移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特别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突出就业优先,强化社会保障,对低保、特困群体“应扶尽扶”“应保尽保”,使全区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坚持统筹全域,大力推进城乡发展同步提升。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铁西区坚持东西互动、产城融合,推进城市、农村一体化发展。坚持精准发力,以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做实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三次产业均衡发展。坚持规划引领,编制西部产业发展规划及空间规划,成立工作专班,盘活原冶金园空间资源,加快新民屯中心镇建设,推动基础配套设施、公共服务资源向西部地区延伸。坚持全域提升,以创城为契机,探索路长制、网格化等举措,实施城市精细管理一体化改革,强化工作问效一体化管理,联手全国道德模范郭明义同志,组建总人数达7万人的郭明义爱心志愿服务队伍,推动市容市貌不断改善、居民文明素养不断提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环境。

  决胜阶段最为关键,冲锋时刻愈显奋勇。铁西区将以必胜的信心、昂扬的斗志、扎实的努力,投身新的历史进军,夺取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收官在即。

  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迎战复杂多变的风险挑战,铁西区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等工作,以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小康筑基,奋力书写不负使命的时代答卷。

经济实力担当

勇作振兴“领头羊”

  经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物质保障,是铺就人民小康生活幸福之路的基石。

  深入贯彻党中央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辽宁时和在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践行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铁西区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升级,主导产业动力强劲,主要经济指标始终位居全省各县区前列;多家工业企业、家外资企业、60家世界强企业汇聚铁西,共同打造产业强区。年初以来,面对疫情冲击,铁西区逆势进击,在重大项目建设、打造产业生态、推进京沈合作、引进利用外资等方面,捷报频传。

  经开区、中德园

  ?光大特斯联、亿达·智慧科技城等个亿元以上项目签约落地,华晨宝马第三工厂、赛轮轮胎等个亿元以上项目开复工,重点项目数量、开复工数量等全市居首,投资热度持续升温,项目集群式发展;

  ?沈阳·中关村“一中心、一基地、一园区”建设同步推进,创新中心挂牌运营,2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创新基地规划正式发布,京沈协同发展、产业链互补走向纵深,振兴发展的新动能加速集聚;

  ?瑞士GF、韩国科伦斯等一批优质产业链项目相继落地,助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高质量扩张,全产业链生态布局展现,加速打造中德园世界级汽车生产基地,稳投资、稳外资步履坚实。

  老城区

  ?北二路汽车商贸产业带持续升级、业态不断丰富,与中德园汽车生产基地东西呼应;红梅文创园、奉天工场等文化新地标成为市民热门打卡地;多条工业旅游线路规划出炉,“工业文化+”加速形成第四大经济增长点;各类夜市点亮“夜经济”,城区商业氛围日趋深厚,消费加速复苏。

  于危机中寻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铁西区提出,努力完成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坚决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坚定信心、乘势而上,锐意进取、真抓实干,更加注重提升产业链水平、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继续抓好优势产业链建设,突出招大引强、抱团入驻,大力引进产业集群中的领军企业、关键企业,带动关联企业进驻,形成集群集聚优势。

  与此同时,搭载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高质量营商环境。围绕“营商环境建设年”建设,扎实有力贯彻落实“六稳”“六保”工作要求,把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扩大开放、融入“双循环”的重要抓手,着力建设一支队伍、一个窗口、一条热线、一辆直通车、一个诉求反馈平台、一套跟踪督办系统“六个一”企业服务平台,切实推动项目对接洽谈、落地开工、建设不受阻不停步,激活壮大新动能,打出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组合拳”。

▲北一路快速路、沈辽路高架桥、中央大街等重要路网竣工通车,在方便市民出行、提高城市运行效率的同时,为产业要素的加速集聚架起“高速公路”。

赋能城市升级

助涨居民“幸福指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直观的感受,就来自于每一个人的现实体验:生活是不是更便利了?环境有没有变好了?城市功能是否齐全?运行效率快不快?……

  铁西区对标对表国内先进城区,强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高城乡建设现代化、管理精细化和服务品质化水平。聚焦一个个民生   基础设施功能不断完善。去年以来,沈阳站西广场投入使用,旅客和行人进出站告别绕行;沈辽路高架桥、中央大街跨浑河桥通车,开发25号路竣工,地铁三号线开工,大堤路快速路工程稳步推进,主城区和开发区畅行无阻;化工大学地下人行通道投入使用;中德公园加快建设,铁西新城综合管廊一、二期工程建设基本完成。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一、二配水厂竣工。彰驿、长滩等4座小型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

  城市管理能力持续提升。深入实施“6+N”一体化管理模式,持续完善以“网格化”“五长制”为基础的常态长效管理,市容市貌进一步改善。深入实施垃圾分类,扎实推进环保屋、垃圾箱等设施建设,完善垃圾清运体系,59个达标片区、7个示范片区居民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

  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组织编制9个村庄的《美丽示范乡村建设规划》,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全面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改造厕所座,清运垃圾余吨。投入1.7亿元,实施村庄硬化绿化亮化工程,改造提升村路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余盏。强化农村饮水安全和生活污水治理,广大农村居民反映强烈的村屯“脏乱差”问题得到有效整治。

  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投入近20亿元推进炼焦煤气关停、东药厂区搬迁、细河黑臭水体整治和污染地块治理修复,坚定不移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深入开展“抗霾攻坚”,建立散煤替代、扬尘污染管控等领域综合整治长效机制,持续加大“散乱污”企业整治力度,PM10、二氧化硫等减排指标顺利完成;强力推进水污染治理,全面落实“河长制”,启动浑河岸滩综合治理工程及细河水系综合治理工程,浑河、细河生态封育及湿地建设等重点工程主体全部完成;深入实施土壤环境治理,对老旧企业升级改造实施环境风险管控,稳步推进沈阳化工厂等污染场地治理,区域生态环境持续好转。

▲今年铁西首届“消夏季”,每天都有市民来到“奉天工场”观看露天电影,在老工业厂区里感受铁西工业文化的魅力,体验怀旧时光。

涵养文明水土

塑造城市精神气质

  文明是社会进步的标尺,标注城市的内在气质,描画人民的幸福底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不能缺位。铁西区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涵养社会文明,与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相结合,塑造城市人文气质。

  善治出良序,打通“最后一公里”

  把志愿服务体系和队伍建设,作为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一个载体,并与满足城乡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相结合,铁西区积极调动各级各方力量,整合盘活各类资源,大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效果,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持续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聚人气、接地气、扬正气。

  从年开始,铁西区广泛发动各方力量,创造性地搭建“五个十万”志愿服务体系,向全区各行各业、各类群体吹响志愿集结号。年,携手全国道德模范郭明义,组建区、街道、社区(村)各级郭明义爱心志愿团队,总人数达7万人,每个社区(村)平均名志愿者,打造区域性志愿者服务品牌。

  目前,全区实名登记志愿者达人,如同一个个星星之火,散播城区各个角度,参与社会治理,与广大街道社区工作者一起,推动环境卫生、背街小巷、公共秩序等方面城市顽疾问题螺旋式整改,城市环境品质循环式提升。下一步,铁西区将在个社区(村)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与郭明义爱心志愿团队进行有机融合。

  文化聚精神,塑造“工业文化+”

  打开铁西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现代工业史,也是一代又一代产业工人的奋斗史。厚重的工业文化,就是铁西的文化基因;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就是铁西精神的魂。

  保护“工业遗存”。随着老工业基地产业升级,实施“东搬西建”战略,工厂向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搬迁,铁西老城区留下大量宝贵的工业遗存。铁西区注重传承和保护,并适度开发利用,发展工业文化创意及旅游产业。在废弃厂区厂房上,红梅文创园、奉天工场、文创园、奉天记忆等一个个文化地标迅速生长,让工业文化以新的形式植入城市生活,以物化人,以人强区。

  凝聚“铁西精神”。汇聚三十万产业工人的铁西区,正在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正是新时代振兴的使命呼唤。近年来,铁西区大力实施“人才战略”,打破体制机制、四海吸纳高端人才,为高质量发展积蓄动能;在全区弘扬爱岗敬业、锐意创新的工匠精神,锻造出铁西勇往直前、勇于创新的城市气质品格,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中。

▲今年铁西区继续对老旧小区进行提质改造,成立房屋维修党员突击队,包保全区8个街道办事处,每天出动16人次,完成小区维护工作,解决百姓诉求。

教育第一大区

努力答好“公平卷”

  均等、普及、高水平的公共服务供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性内容之一。其中,教育无疑是最切乎民众利益、最重要的公共服务产品。

  铁西是全市人口最多、教育体量最大的区,截至目前,全区所学校,学生数达到10余万名。深入贯彻国家、省、市教育方针,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铁西区持续加大教育投入,破解区域教育资源“北缺、南紧、西弱”的局面,努力答好教育“公平卷”。

  ?叫响“好学校”,放大品牌教育影响力

  挖掘基础教育品牌价值,出台《铁西区基础教育优质品牌使用方案》,中小学、幼儿园的品牌建设形成了辐射效应,叫响杏坛教育品牌。以多元特色学校建设为重点,形成“一校一品、一品一精、校校精彩”的办学格局,体育、美育、科技等特色办学水平全市有口皆碑;深化教育管理及办学体制改革,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高考成绩位居全市前列。

  ?发展“共同体”,深化城乡教育一体化

  在大学区基础上,铁西区组建小学11对、中学10对城乡教育发展共同体,实现小学22所、初中20所城乡学校“手拉手”对接;为城乡56所义务教育中小学校开通网络互动功能,优质课堂教学资源实现“以一对一”“以一对多”的放射性传递,惠及农村地区学生3万余人;启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分批次对农村教师进行全方位培训。充实了教师队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名教师,夯实专业素养,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

  ?着力“补短板”,优化新区教育资源配置

  近两年,铁西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投入23.62亿元,17所新改扩建工程顺利实施,并对区内中小学校进行标准化维修改造;解决幼儿园学位个,学前教育公办率提升至40%。伴随开发区产业集聚,新楼盘密集开盘,人口持续增长,铁西区全力加快开发区学校项目建设,应昌小学大明湖分校、勋望小学中德分校等2所小学,杏坛中学云海分校、龙江湖分校等2所初中,已于今年秋季开学投入使用;中德英才学校、启工二校和美分校及开发区教工第二幼儿园、开发区实验幼儿园正在紧张施工。这些集团学校的建成使用,极大缓解开发区学位紧张,完善开发区教育配套设施,提升区域教育整体水平和办学品质。

  铁西区荣获“十三五”教育部规划课题实验基地、全国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区域等称号,教育事业呈现高质量持续发展、高水平均衡发展、高标准优质发展的崭新局面。

▲不断优化开发区配套,国际学校、国际社区、医院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承接众多产业人口和外籍人士的生活需求,实现深度产城融合和高水平对外开放。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叶青/文高级记者张文魁/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yangshizx.com/sysmj/5242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