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据缪欣研究发现,缪公恩在右翼官学任教时住的地方,“就在现在的盛京小学斜对面,现大东区人大常委会附近
除了缪公恩,他的长子缪图箕,也是八旗官学助教,缪公恩父子分别担任两所八旗官学的助教官,称得上是盛京满族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而缪公恩的曾孙缪润绂以竹枝词的形式写出了《沈阳百咏》和《陪京杂述》两部著作,构成了乾隆晚期到清末完整的盛京文化史,这应该是缪氏对东北地方文化发展的最大贡献缪欣称,在从事教育方面,缪公恩及其家人尤其突出虽然因为政治主张保守,曾考取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的缪润绂一再被贬谪,最后一任官职只是一个小小的山东省阳信县令但受到家族的影响,缪润绂在阳信县令任上留下了许多勤政爱民的佳话1904年,清政府实沈阳市医保局在哪行“新政”,“废私塾,兴学堂”,缪润绂踊跃鼓舞,于阳信县城永宁寺旧址创建“高初两等小学堂”、于河流豆腐店狼丘冢创建“朗邱公学”,并为前者亲笔题写“阳信官学”石匾一方,至今保留(在此后的近百年中,“阳信官学”逐步演变成为阳信一中,并孽生出了博兴师范、阳信县实验中学等两所地方名校)缪欣称,“缪润绂在卸任阳信县令时,当地百姓含泪相送,为了挽留他,甚至有百姓扯住他的裙摆不让他走最后,无奈的缪润绂只好脱下靴子后来,有人将他的靴子挂在了城门上,给当地百姓留作思念”
“传统文化立品,现代文化树人,是盛京小学的办学理念”校长张丽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传承文脉,承前启后,学校的传统文化特色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希望立足沈阳市副市长清新文化,深入挖掘满族崛起的清前朝和繁盛期的康乾盛世优秀文化精神,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勇于挑战,大胆创新努力使学校成为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校, 品质卓越的现代教育典范”
在书中,宁恩承还回忆了自己的老师“校长冯熙清先生可比拟科举中的进士国文教员锡三先生是清末举人,得有功名,对于古文经义博学多闻英文教员为郭恩波先生,八十年前在关外小学能教英文者不能不算奇异,郭先生是漂亮人物,风度翩翩,举止优雅”
缪欣介绍,缪氏自缪公恩的祖父缪礼山开始兴起,缪礼山自盛京刑部主事官至河南布政使,缪公恩父亲缪廷玢历官至海州直隶州知州,其家族也从一面城乡下迁居盛京城内缪公恩在宗谱上排“缪氏13世”,缪润绂为“缪氏16世”,而到沈阳市是哪个省了他这一辈,已经成了“缪氏20世”
缪欣介绍,为八旗“佐命功勋英贤俊杰”的子弟而建的奉天府右翼官学,各类人员均需国子监考试合格方可任教习之职而辽宁大学清史研究所所长张杰教授所著的《清代东北科举家族缪氏考论》写道:尽管缪公恩50岁时才考取八旗右翼官学助教官,但是到道光九年(1829),他与朝鲜使臣朴来谦相识时,仍然担任这一职务,此时教读八旗子弟已经24年,可谓桃李满天下缪欣称,“这也侧面反映出,当时右翼官学的教学水平已经达到了先进水平”
盛京名士缪公恩
周虽旧邦 其命维新
任奉天省立第一小学校校长
在现在的盛京小学的校园里,矗立着一尊神情肃穆的半身人物铜像,他就是盛京小学的杰出校友宁恩承先生1901年出生于辽中县的宁恩承于1914—1915年就读于奉天沈阳市医保中心地址省立第六小学校(现盛京小学前身)受张学良资助,宁恩承于1926年赴英国留学,并获牛津大学博士学位归国后,宁恩承受张学良举荐,出任东北大学秘书长、代理校长“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奔走,为恢复东北大学校名作出重要贡献2003年,东北大学将东大图书馆正式命名为宁恩承图书馆
缪公恩宅邸
青砖红墙、古色古韵,为了迎接330年校庆,学校两座新命名的教学楼也被修缮一新盛京小学校长张丽娟介绍,“自清楼”传承自大清——“满清奉天府,右翼府学”之意,同时希望莘莘学子能够“清者自清”维新楼则出自《诗经·大雅·文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突出创新求新之意
为了让传统文化真正走进学生们的生活,学校创设了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蜡染、象棋、年画、民乐、沈阳市位于哪个省弓箭、面塑、剪纸、古筝等内容丰富多彩的传统课程;还开发出盛京览胜书法、艺术素养、礼仪规范等系列校本课程
大东区大东路培育巷4号,有这样一所学校:它建立于1686年(清康熙二十五年),走过了330年的历史沧桑;卢广绩、关吉玉、宁恩承等许多东北近现代有影响的人物更是从这里走出;它最初是为八旗“佐命功勋英贤俊杰”的子弟而建的奉天府右翼官学,1958年,定名为大东路第二小学,2016年3月它正式更名为盛京小学”
记者翻阅了宁恩承先生的回忆录《百年回首》,他在第二章《张作霖奉天兴学》中,提到了自己在奉天省立第六小学的学习经历“省立小学只有六个,号称模范小学奉天第一模范小学设在东观觉寺(周恩来在第一模范小学毕业)第二模范小学设在南关,第三模范小学设在沈阳市志成中学贴吧北关,第四模范小学设在城内,第五模范小学设在西关,第六模范小学设在大东边门邓大人庙附近我所就读的学校就是第六模范小学” 宁恩承还补充说道:“六个模范小学之优劣并不按字码排列不是第一小学最好,第六小学最差第六模范小学排名第六,列六校之末,实为模范之首”
学校教学水平达到最高
如今,在盛京小学校园操场南侧仍矗立着六间半超过百年历史的校舍这座当时奉天府右翼官学的旧址,已被列为市级不可移动文物,成为沈阳这座历史名城的文化记忆经过初步修缮,学校将这座旧址作为学校的校史馆、满清书院和国学堂,让学生在这里开启了解校史的历程
张文魁 王雁/摄影 冬瑜/制图制表
而在奉天府右翼官学的发展过程中,最有名气的老师莫过于“留沈阳市医疗保险管理都多少能吟客,总让公才一著先”的盛京名士缪公恩(1756-1841),他也被后人视作嘉庆、道光年间东北诗坛的“盟主”和“泰斗”近年致力于研究缪氏家族史的缪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特地带来自己珍藏的家谱——“辽东缪氏宗谱”,上面的记载极具史学价值:缪公恩“累试京兆不得志考授盛京礼部右翼官学助教”而缪公恩的曾孙,正是光绪朝翰林进士缪润绂(1851-1939),如今沈阳市内有一条路名叫翰林路,即得名于缪润绂
曾任奉天府右翼官学助教
第六小学为“模范之首”
1922年,正值第一次直奉战争,卢广绩受阎宝航等人推荐,前后三次赴山海关一带进行放赈,救济因战乱而造成的灾民由于他工作出色,受到张学良赏识而被接见,卢广绩给张学良的印象极好,于是张学良建议卢广绩能留在他身沈阳市医疗保险基数边工作由于卢广绩考虑到堂兄卢英武在吴佩孚部下任上校参谋,而直奉双方刚刚交战,敌对情绪很大,便婉言谢绝了张学良的好意通情达理的张学良并没难为他,之后把他安排到了教育界,担任奉天省立第一小学校校长
当时,他的才情也声名远播邻国朝鲜,“辽东缪氏宗谱”上记载着这样一段话:朝鲜使臣有过沈阳者至不以识缪兰皋先生者为恨(缪公恩,字立庄,号楳澥,别号兰皋)
它秉承“传统文化立品,现代文化树人”的办学理念,传承文脉,承前启后,勇于挑战,大胆创新330年砥砺耕耘,330年薪火相传,可以说,盛京小学见证了沈阳教育从无到有、从古老到现代的发展历程
为了挖掘盛京小学深厚的历史,记者采访了曾在奉天府右翼官学任助教的缪公恩的后裔缪欣先生和盛京小沈阳市邮编是多少学校长张丽娟在他们的讲述下,沈阳这座城市的记忆和一个个关于沈阳城市文教绵延的鲜活故事慢慢铺展开来
致力打造历史文化名校
宁恩承称奉天省立
沈阳日报、沈阳网记者 王秒 杨主格
“因为随父亲宦游江南近20年,饱受江南文化的濡染,缪公恩的眼界开阔,知识渊博,看淡一切的潇洒性格也铸就了他在文学上的高深造诣”缪公恩一生勤于文学著述,其诗集《梦鹤轩梅澥诗钞》将嘉庆、道光两朝盛京城内重要文化名人与活动保存其中除了是诗人之外,缪公恩还是书法和绘画大家
缪公恩任教期间
原址就在盛京小学附近
抗日名将卢广绩(1894—1993)在近现代史中谱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1922年与张学良结识,其爱国热情感人至深,深受张学良的尊敬和倚重,而他时任奉天省立第一小学校校长辽宁省沈阳市邮编(盛京小学前身),正是张学良的举荐直到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蒋介石囚禁,卢广绩才被迫离开汉公
1926年秋,卢广绩辞去奉天省立第一小学校校长职务1936年,卢广绩奉调西安为西北总部第四处处长,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对前来西安“督剿”红军的蒋介石实行“兵谏”,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卢广绩,当年亲身参与了这次事变他不仅挚守在张学良身边,并参与起草了通电全国的八项主张西安事变后,卢广绩与张学良将军无奈离别,转瞬已50余载,无时无日不在期待着畅叙别情的那一天有一次记者前来采访,他望着张学良的照片喃喃自语:“真想汉公啊,不知哪年哪月能与将军再见上一面果真如此,死也安心”说完竟潸然泪下相会无期,他便将有关张学良的报道剪裁下来,反复端阅沈阳市市长热线,以此宽释眷思之情1991年初,听说张学良将军终于获得完全自由,并跨海飞美去看望子女,卢广绩激动得眼含泪花,不迭声地说:“好啊,好啊,我恭候他早回沈阳!”而卢广绩去世时,他的遗像前安置着张学良嘱献的花圈,挽联上书:“痛失乡泽”
实习生 杨雪婷
卢广绩受张学良赏识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即在京师景山八旗官学成立的当年,在奉天府左、右翼各设立一处八旗官学,每翼官学设学生40名,其中满学生20名,学习满书;汉学生20名,学习满、汉书满汉学生都兼习马步箭满学设满助教一名,汉学设满、汉助教各一名每学教习各2人,由奉天府尹选生员充补二学均归盛京礼部堂官管理
南昌白癜风专科医院白癜风哪里可以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