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历史好比航船,装载着人类的记忆驶往未来。年,沈阳这座古老的城市开启了中国工业向世界强国迈进的马达,大国的崛起在那一刻有了朦朦胧胧的轮廓线。这位“共和国的工业长子”肩扛重任,成为了“东方鲁尔”。时隔六十余载,文化基因的跳动让这座集聚能量的工业重镇在新常态下焕发出新的生机。
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从激发市场活力、加强创新驱动、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强生态保护、扩大开发合作等十一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说明;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加减乘除”为新一轮东北振兴开出药方。在转变工业“一柱擎天”、改善结构单一局面的过程中,如何找到文化建设的突破口,曾被称为“东方鲁尔”的沈阳市有着自身的考量。不论是公共文化,还是文化产业,文化因子的催化都让这片黑土地血脉贲张。
艺术惠民“双百万”的力量公共文化服务的构建,需要顶层的制度保障,需要创新服务方式与服务内容,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乡镇文化站、公共电子阅览室、社区书屋、艺术惠民演出,近年来,沈阳市公共文化的设施与服务建设有条不紊,满足着人们的基本文化需求。在沈阳市公共文化构建的体系之中,艺术惠民工程的实施格外显眼,在这里,艺术走进了百姓身边,不再高居于庙堂之上。
“双百万”工程是沈阳市艺术惠民工程的重点抓手,包括“百万市民艺术培训工程”和“百万市民艺术共享工程”两个主要方面。两项惠民工程整合了全市各类文化艺术资源,组织面向大众、覆盖城乡、门类多样的免费艺术培训、常态惠民演出、公益电影放映、艺术作品展览以及相关群众文化活动。
在艺术培训方面,沈阳市鼓励市内高等院校及各类文化艺术单位免费对广大群众开展艺术培训,并在多个社区和农村设立“艺术培训服务站”,选派艺术指导员,配置文艺器材,组建特色艺术团队,让百姓免费学艺术。在常态惠民演出方面,沈阳市属专业艺术院团通过获奖剧目公益演出、市文化宫的周末常态惠民演出、公园节日惠民演出、定向惠民演出以及“送戏下乡”、“送欢乐下基层”等多种形式,让艺术走进成为家常便饭。据统计,沈阳市年均开展艺术惠民公益演出场,受益观众超过万人次。而“百万市民看电影”活动,已累计在多个行政村放映公益电影突破7万场,受益群众超万人次。
圆梦艺术培训,共享艺术演出,在此基础上,沈阳市还积极搭建起群众艺术交流与探索平台,让艺术惠民与群众文化全面互动。沈阳市连续四年举办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成果展演晚会,为广大群众提供了更好的演出舞台;举办中国老年合唱节、沈阳市民合唱节、沈阳大学生文化节、农民电视才艺大赛以及各类主题群众文化活动,为城乡群众尽展才艺创造平台。交流、探索平台的搭建,在无形之间让群众文化活动向精品化发展。
截至年4月,已有驻沈7所高等院校,市直26个专业院团、群文单位、文艺家协会和文化企事业单位,14个区县(市)及开发区宣传文化部门,以及11个社会团体参与到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中来。这样的大型文化惠民工程让艺术春燕飞入了寻常百姓家,对实现艺术走向大众、服务大众、回报大众,最终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意义是显然的。这既是送文化,更是种文化,是沈阳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科技+文化做好加减乘除沈阳是工业重镇,其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政策消化期的叠加使得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在这里更为必要。
在新一轮振兴东北的战略导向下,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对做好沈阳经济社会发展的“加减乘除”而言至关重要。而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重工业基地,沈阳市在科技水平、资源禀赋、产业条件、融合基础等方面本身也就有着巨大优势。沈阳市积极促进文化产业与科技相互融合,鼓励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与科技融合之路。
为推进文化与科技的无缝对接,第一,沈阳市编制高起点的发展规划,明确了基地在年前成为带动沈阳经济区转型升级、辐射东北亚的文化产业核心发展区的战略定位;第二,在遵循文化与科技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沈阳市出台了包括《和平区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优惠政策》、《沈阳市和平区专利申请择优补贴管理办法》在内的多项配套政策,从投融资、引进人才、土地开发让利、服务设施配套等方面做出详细支持;第三,沈阳市为文化科技融合积极搭建平台,提升载体功能,强化平台与大学、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形成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创业服务中心、国际创业孵化中心,文化科技研发平台、产业服务平台、资源共享平台等在内的完善平台体系,稳步推动企业成长。
年,沈阳市和平区获批首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面积61.15平方公里。截至年底,基地内拥有文化科技上下游配套企业家,年产值达到亿元。基地内,龙头企业活力涌动。沈阳四维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依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领先的“4D立体技术”,已将无镜立体电视、度极限影院项目,即“胶囊影院”、“佛的故事”、“红楼梦”等推向世界。文化和科技融合与沈阳的先进装备制造业的有效对接,已充分体现在四维数码、沈阳新松机器人、东软集团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中。
借力于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沈阳市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注入了新鲜血液。文化+旅游实现互促融合“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沈阳是一座久负盛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这里有着新乐文化、清文化、民国文化、工业文化、关东民俗等特色鲜明的人文旅游资源;也有森林、草原、内陆湿地和水域、自然遗迹、冰雪旅游资源等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也不乏沈阳故宫和昭陵福陵等历史文化古迹资源以及各类工业旅游资源;而以二人转、评剧、戏曲、民间工艺以及非物质世界文化遗产等为代表的特色文化资源更是独具优势。
总结下来,沈阳市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
第一,重视旅游集聚区建设。以棋盘山文化休闲产业集聚区为例,该集聚区以休闲娱乐为主题,依托世博园、关东影视城等开发文化创意、水上娱乐演出等综合性休闲文化产业,在提升棋盘山文化品牌价值的同时,将其塑造成为东北亚国际滨湖文化旅游胜地。此外,沈阳市还建有工业遗产主题旅游集聚区、苏家屯农业旅游产业集聚区、沈北绿色生态休闲产业集聚区。
第二,重视打造旅游品牌。沈阳市依托棋盘山等地的山水、温泉资源,着力打造休闲度假、生态旅游品牌;依托“故宫方城”与“一宫两陵”文化旅游资源,着力打造清文化旅游品牌;以“新中国工业摇篮”为主题,重点塑造工业旅游品牌;持续提升节事活动的综合效应,借力沈阳国际旅游节、棋盘山国际冰雪节等大型节事活动,全力塑造节会旅游品牌。
第三,加速文化旅游要素整合。文化与旅游的融合需要实实在在的载体,沈阳市充分利用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就是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典型表现。除此之外,沈阳市还积极指引和支持各地区规划建设旅游文化名街、名镇、名村,推动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塑造文化旅游特色产业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施展文化企业优势,为旅游产业打造更多的精品文化内容。
文化为旅游产业增添了文化因子,提升了旅游的文化内涵与竞争力;旅游产业则刺激了文化产业的生产与消费,拓展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因此,把握好两个产业间的关系,促进产业间的互动融合,努力把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为沈阳市战略性支柱产业,对新一轮东北振兴的大背景下,沈阳市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跳动的文化脉搏,使沈阳这位“共和国工业长子”在新常态彰显出更多的活力。无论是公共文化还是文化产业,亦或是文化旅游,沈阳市将在新一轮东北振兴的驱使下,实现转型与腾飞。编辑整理:赵瑞熙
相关文章推荐:言之有范回复数字“1”,查看《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回顾》之政策盘点、电视、动漫、电影、演艺等产业盘点。
回复数字“2”,查看《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回顾》之出版、艺术品、数字音乐、游戏、移动APP等产业盘点。
回复数字“3”,查看《“十二五”收官年》(1-4)。
回复数字“4”,查看《“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应做好顶层设计》。
回复数字“5”,查看《羊年特辑》之《九问春晚》。
回复数字“6”,查看视频《老范开讲》(1-3)。
回复数字“7”,查看专题《编制规划思考》。
回复数字“8”,查看《乡村调研系列(上)》。
回复数字“9”,查看《乡村调研系列(下)》。如果喜欢这篇文章请动动手分享吧!如果您有私家收藏,欢迎投稿共赏!合作交流邮箱:yanzhiyoufan.患有白癜风要如何治疗白癜风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