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好文下篇沈阳798的前世今

作者简介

刘岩,北京大学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文学院副教授。文章原标题为《老工业基地的创意景观改造与城市记忆再生产——以沈阳铁西区的工业博物馆改建为中心》。

摘要

进入新世纪以来,作为所谓“文化创意产业”的一部分,老工业基地废弃的生产空间被改造为某种视觉文化景观,并充当重构城市历史记忆的媒介,已是相当普遍的现象,但在不同的城市,工业遗产的景观化又耦合着特定的本地动力、改造模式和历史再现逻辑。本文以沈阳铁西区的工业博物馆改建为中心,结合国企转型、城市规划等相关脉络,对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现象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老工业基地文化创意产业景观城市记忆

三区域历史景观化与被遗忘的有机城市

根据王兵的说法,《铁西区》“拍的是一个主流人群的生活”。[6]但从《工厂》到《艳粉街》到《铁路》,构成这个纪录片的三部曲在空间和人物呈现上却是一个重心不断向边缘偏移的过程。

工厂无疑曾是王兵所说的“主流人群”——传统社会主义体制下的“工人阶级”得以命名的空间,但当王兵年手持摄影机进入铁西区的时候,这个著名的工业区早已被沈阳人戏谑而沉痛地称为“度假区”,昔日的万人大厂如果没有倒闭或停产,也只有少数工人在其中工作。

有评论者发现,在《铁西区》的第一部《工厂》中,工人只是工厂的配角和“巨大的机器客体性的附庸”,生产空间仿佛是与工人对立的外在的庞然大物。[7]这种视觉呈现成立的历史前提是作为工厂“主人翁”的工人阶级的溃散,曾经“以厂为家”的工人大多已离开了工厂,疏离和压抑的感觉是在巨大、空荡的破败空间与极少留守人员对比中形成的。纪录片中,一位仍留在厂里的工人对着镜头说,他妻子下岗后靠卖菜为生,自己每天天刚亮就要到十二线帮妻子上货。十二线位于沈阳市和平区,毗邻传统商业和文化街区北市场,是沈阳著名的农副产品集散地,对于许多下岗工人,蔬菜批发市场、商业街,甚至娱乐场所,都是远比工厂重要得多的谋生地点。

但对于不熟悉沈阳城市地理的观众,“十二线”、“北市场”这样的地名偶尔出现在影片人物的叙述中,完全没有意义,因为纪录片并未呈现与之对应的地点和活动。《工厂》聚焦于90年代末工人大规模下岗后的工厂,却恰好忽视和遮蔽了导演宣称







































白癜风初期能治好么
北京能治好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yangshizx.com/sysms/5181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