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中国城市百人论坛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共同主办的“中国城市百人论坛”冬春论坛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围绕“城市化与人口流失:挑战与应对”主题展开深入讨论。本文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的演讲实录,欢迎分享。
陆大道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陆大道发表了题为《我对“收缩城市”概念与事实的不同理解》的演讲。陆大道表示,我国城镇化已从粗放式大开发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在此背景下,部分城市需要做“减法”,不能一味贪大求快,应依据当地人口、就业、交通、水利、教育、能源、福利保障等支撑要素的实际情况,规划城市建设发展,避免形成“空心城”。
以下为演讲实录:
关于提出这个概念或问题的背景,我不甚了解。可能有以下几种:其一,部分城市的人口数下降了(当然就是“外流”了)。其二,部分城市的经济增长率明显幅度下降了,低增长了,个别的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其三,城镇化速度减缓了,城市用地受到限制了,房地产交易下降了。
从部分强调要解决“人口收缩城市”问题的发言内容看,显然“人口”统计口径是不同的,有的是指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的人口,有的是指城市的市域(行政范围内)范围,有的指的是较大区域的居民总人口数。但被谓之“收缩城市”的,相当部分是在十多年前范围很小的工矿区名字,后来国家决定将“地区行署”所在地都改成“市”了。所以,原工矿区城市的名字没有变,但城市管理范围是大得多的农村地区了。
至于网络新闻媒体上,更是有许多耸人听闻的标题与报道,如:大量人口“外逃”了、“逃离”了,“惨啦!”,(我家乡所在的)“安徽竟然有-万人口外逃了”等,完全是不负责任的形容。实际上,这些都是部分农村劳动比较充裕的地区到外打工的人群,使他们家乡的常住人口减少(“常住人口”是指在某城市居住的时间超过六个月的人)。有学者将“城市”(部分是原“地区行署”所在地)的人口外出打工称之为“人口流失”,将连续三年常住人口减少的“城市”谓之“收缩城市”。
过去人们习惯于看到中高速增长率的GDP与城市人口规模,是谓指数增长。指数增长具有很大的诱惑力,但也有欺骗性。因为,增长的基础要素不可能不断的相应增长。所以,高的指数增长不能持续。
国家发展的目标与任务
现阶段,是要高质量发展,实现国民经济的全面转型。
为此,国家正在实施一系列具体的方针政策。这些政策及其实施的效果我们需要有较深刻的认识。
1.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转型,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发展受到控制。经济转型对于人口流动影响表现是很广的,既表现在城乡之间、不同性质与不同规模城市之间,还表现在不同地区的城市之间。
2.省级以下特别是(地)市县乡镇级的新区新城,近20年来新建的,空心化的,围而不开的,太多了,要调整。不搞大开发了,不铺新摊子了。建设新区新城对于地方政府来讲可能有巨大的地方利益,现在被限制了,普遍影响到城市的经济增长,间接地引起人口流动。
3.“九五”、“十五”与“十一五”大规模高速发展的城镇化。每年城市新增人口1万左右。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2.6%。但是,实际的人口城镇化率只是35%。全国2.6亿农民工中,绝大多数没有市民化,他们的居住等生活条件很差,是谓“半城市化”。中小城市发展缓慢,部分中小城市衰落,农村空心化严重。空间失控和各种资源的浪费引起了所谓“建设性破坏”。从年年底到年,7年间中国耕地减少了一亿亩。部分省区市已低于0.8亩/人的警戒线。已经对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危害。规划和控制工作不到位,广泛造就了低效率的城市空间。那时,尽管我国许多大中城市的老市区建筑拥挤,但是大量的郊区和新城却是分散和蔓延式的。空间失控极为严重。
中国城镇化的上述严峻情况,年得到及时的纠正。年我国开始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阶段。几乎是同时,开始实施乡村振兴方针。二者相辅相成,保障了新型城镇化方针实施的平稳。
但是,部分学者可能没有注意到之前那时的态势,或忘记了那一段发展的历史。或者,可能对于以往搞粗放式的高速城镇化、大规模空间扩张已经很习惯了,可能不了解那时出现问题的原委及严重性。现在,从数字加工中,看到城市大规模空间扩展不搞了,也难以再搞起来了,一评价,城市景气度下降了。也会看到原来大量进来的务工人员有部分流出去了。
4、农村发展了,部分农民工不想在城市里安家了,他们愿意到农村创业。许多较大的城市特别是大量的中小城市,可能没有像十年前那样,那时连续二十年,每年都能持续大量增加就业岗位。现在大部分中小城市能够提供新的就业岗位明显少了,缺乏相应的资源、原料、市场等等增加就业岗位的必要条件。因而,一部分城市接受进城务工的少了。
据未经证实的数据,前几年,流入“北上广深”的人,部分转而流到重庆、杭州、成都、厦门、苏州、合肥等地。
5、资源枯竭型城市。这类城市,中央政府十多年来已经采取财政上与项目上的帮扶与促进措施,收到明显的效果。但是仍有不少城市经济发展面临着困难,出现人口外流、减少。黑龙江的鸡西、双鸭山、鹤岗等,甘肃的金昌、云南的个旧等,还有陕西、山西的部分煤矿城市等可能属于此种情况。部分学者反映的“收缩城市”问题,大约包括这部分被称之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出现的“人口外流”。
但是,根据部分可靠的反映,这方面部分城市人口的外流,也明显减少城市发展各方面的负担,对当地也是“好事”。
6、就业选择性与个人发展驱动的外流。
近年来有相当部分的省与自治区,力求将主要的资源配置在省会(首府)城市。有的是为了提高省会城市的首位度,一度要争取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结果,省内、自治区内的诸多的地级市与县级市部分中青年职工及劳动力纷纷来此大城市寻找如意创业与就业机会。有些省会城市为了“做大做强”,就采取大的合并小的,上级别的合并低级别的中小城市的办法达成“做大做强”的目标。这样,驱动了人口在省内的流动,部分地级市及县级城市人口减少,“外流”了。这部分流动的效果正面的比较多,我视为是正能量。当然在这些省区市,县城与部分镇的人口也流入到经济情况较好的地级市,“人往高处走”。
关于东北地区的“人口外流”
学者们最关心的还是东北地区的人口外流问题。应该如何看待东北地区的经济及东北城市(有的学者指的是东北地区)人口外流问题?
1、东北地区工业经过近30年的“调整转改”与振兴发展,现阶段正在发挥作为我国极为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的巨大作用。我认为,东北地区经济已经告别了曾经一度出现的“结构性危机”状态。
2、东北地区的(特)大城市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鞍山、抚顺、吉林等,其主导产业近年来发展较好地体现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但是,这些城市,也有不多的人口外流(关内及南方)它们本身又接受本省各地区的人口流入,而且数量较大。
3、东北地区广大的平原与低矮丘陵地带,现代农业及其产业链正在获得发展,而且潜力很大。需要指出的是,据社科院农村所魏后凯所长的分析,东北地区人口的外流,主要是县级地区产生的。
4、早在改革开放之前,东北地区的城镇化率就在40%左右,大大高于关内水平。东北人口与产业、城市主要分布在中部大平原。十二五至十三五期间,东北地区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相较于东南沿海部分发达省份约低10%。年按31省市自治区全体城乡居民的收入计,辽宁省排第九位,吉林与黑龙江分别为第21位与第23位。东北地区三面被大型生态屏障所环绕,环境很好,人们工作强度可能比南方地区要低,自驾车、住房、外出旅游等指标并不低。总体上,人们的生活体验不差于关内。长春市的私家车平均每户2辆,这是全国相同规模城市最高的。
东北地区人口外流不是很负面的问题,原因不是迫于生活困难,而是诸多的中青年人希望在大城市(包括关内大城市,及区内的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等)谋求到自己的职业发展。现在的中青年人,都希望接触与融入现代化的氛围中,谋求一个相宜的职业。所以,“外流”是一种“选择”。
现在,网络上关于东北地区人口外流的报道很多,数据相差很大。有些是明显夸大的,有些出言很难听。如果就七普的数据与六普的数据相比,吉林与黑龙江二省净流出较多,但总量也比关内的河南、四川、安徽要少。其中,吉林省:这十年间,全省净流出为万人,占年全省总人口的7.06%。其中,长春市增加了约50万。最突出的是松原市,减少了49万人,占本市年人口的21.7%。因为,松原市是(石油开采)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缘故。
长期以来,社会上,学术界部分学者,对东北地区的了解并不全面,过多看到结构性问题及其严重性。对东北地区较长时期的中低速度经济增长感到很悲观,表现在成批的文章中和会议报道中。他们忽视了建国后自50年代中期的30年,年年月月都有大量基础原材料(钢材、木材、成品油、机械设备、车辆等等)通过山海关进入关内东西南北中。它也有“老”的时候,这种“老”的结构使新时期步子慢了。中央政府从90年代就开始在东北实行“调整转改”,新世纪初实施“东北振兴”。通过上下努力,终于度过了危机。但是,今天,有些地区部分市领导对于增长速度低及人口外流也有某种焦虑情绪,觉得城镇化不能大扩张了,实现高质量发展又很难,人口也外流了,本身也可能产生不客观的评价。
关于国境线附近的人口外流
1.我国部分“边境地区”,即有国境线的县级(包括县级市)地域,有人说出现人口外流与减少的情况,甚至认为问题“十分严重”,将严重程度说得很突出。这种情况需要予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yangshizx.com/syswh/527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