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交通不发达,沈阳的城际交通是怎么样的

时间的脚步踱回公元年,努尔哈赤在占领辽阳4年之后,突然召集众臣和贝勒议事,决定将都城迁至新都城——盛京(沈阳)。至此,辽阳在已经当了多年东北行政中心后,淡出核心地域。   定都沈阳,拉开了东北运输中枢的全新序幕。一部沈阳城际中枢史映入眼帘。努尔哈赤的迁都与交通运输、向外征战有关,更与日后的清朝建立有着莫大的关系。这一决策的正确性,在16年后得到了认证,因为迁都,因为修路,大明朝走到了尽头,最终把关外送给了皇太极;因为雄兵不再,又把北京送给了李自成。   1、一条路,两个朝代的命运   古代统治者认为,统治、军事永远是第一位的,玩民生工程要等盛世。而在明亡清兴之际,这个道理是很实际的:一条名为叠道的路,关系着两个朝代的命运。   崇祯十四年(公元年)五月,锦州松山。清军12万人对阵明军13万人,准备进行17世纪最强骑兵战,双方此前已经对峙了1年的时间。   对峙了这么久,明军统帅洪承畴是没想到的。作为一个刚有文字的国家,当时清兵日常以打野兽为主,耕地基本不会,做个盆、碗儿更是梦想。   然而,这一次清军兵临城下的时间非常长。洪承畴害怕吃亏,已经挺了一年多,但是他却发现清军还无退缩,而且支援不断。据《交通史志资料》记载:“沈阳至辽河岸叠道的修建,一天可行一百二十里路,这对松山战斗是最大的支援。”   与此相比的是,明军补给总部在山东,太远不说,运输成本还大,以明朝当时的国力,时间一长,崇祯皇帝得把裤子都当出去。   于是,一场毫无胜算的战斗开始了,明军带着仅有5天的补给参战,尽管他们手中有着先进的火器“三眼神铳”,但面对着补给充足的清军毫无优势,最终因为补养不足、被围90余天,几乎所有的关宁铁骑被歼,明朝自此再无雄兵,最终被李自成打破了北京城。   皇太极回到盛京后,拜祭了先祖,更加感谢了先父迁都沈阳,建设了辽东叠道,让沈阳成为城际枢纽的果断决策、先见之明。   2、骑马太奢侈,走更实际   看到这里,很多人会问:在沈阳修路能驰援锦州一年,在辽阳就不行了?答案是:“真不行”。辽阳地区近代以前,水汽茂盛,历史上著名的“辽泽”就在其境内,每年5月到11月间,人车容易陷进泥里面,只有剩下的半年,这里可以冻实,才能通行。这也是努尔哈赤定都沈阳前,选择冬天出兵打袁崇焕的根本原因。   因为道路修得好,运人和给养快有力地支援了前方作战。清朝定都北京后,为了强化沈阳的“陆港”作用,朝廷不仅在盛京定为陪都,还把其枢纽作用强调得更加明显,四条城际道路工程全面开工。   当时沈城主要有四条道路通往东南西北:沈阳—辽阳(南)、沈阳—新民(西)、沈阳—抚顺(东)、沈阳—铁岭(北),四条路大都以土道为主,只有西方向路线级别最高,城内区域1/3为沙石路面,因为其名称为“大御路”——作为康熙、乾隆等帝王回盛京的通道,大御路从北京发端,经过黑山、兴隆台、新民等地区,到达沈阳。陈干城先生的《沈阳市交通历史杂文录》记载:“(大御路)从塔湾入沈,也就是沈阳现在的昆山西路、华山路、皇寺路、小西路进入沈阳城。”   四条大路不仅让物流成为现实,更使客运成为现实。四条路的建设主要是以马车、手推车运输粮食、皮毛等为主,更是民间出行的必然路线。   沈阳地区的城际道路发展,在年以后有着重要的变化,大量关内百姓开始“闯关东”。,“闯关东”成为最早的城际客运雏形,独轮手推车和徒步是最基础的形式。而在当时的东北,道路整修较少,基本靠路人开辟道路,如果说闯关东的路线在哪,可以寻找带“店”字的村屯名字,一看便知——专门服务于民间的大车店大批出现。打开网络地图,输入“店村”字样,在沈阳的北部和南部地区达到了22处。古人出行多以徒步为主,每次出行前,首要考虑的是,出去半天走30里,到哪去吃饭住宿,大车店是首选。   除了两条腿,就是靠马出行。养一匹马的费用,旧时需要家中有地50亩左右,才能支撑起来,而坐一辆马车的费用,则相当于一个中农一年的收入。因此,家里有马车的人家,最差也是个富农。“男出门骑马,女出门坐车”成为那个时代的身份象征,但并不实用。由于道况较差,中式马车上不设有弹簧,非常颠簸,因此即使是达官显贵,提坐车也打怵。这种窘境,直到民国初年,东北出现俄式客运马车,才有所缓解。   3、浑河运输,风光不再   而在沈阳城际交通史上,水运也很重要。浑河作为辽河水系的分支,曾经通航便利。便利到什么程度?与京杭大运河的功能一样,运粮,运大豆、山珍、木材。   《沈阳市交通历史杂文录》记载:“年,海禁大开,天津、福建、浙江、山东大批货船都经过海上通过辽河到盛京,最大的船可载货四百五十吨。辽河上游的郑家屯是农副产品的集散地,载重20吨的木帆船可经辽中、新民直达营口,每年来往船只大约有2万艘。”冬季,河面封冻时,畜力爬犁在冰上行走是最为重要的一种方式。而在那个时候,沈阳人想要去鞍山、辽阳,基本都是乘船去,不仅舒服,还不用走路,是最为时尚的出行路线。   不过,这种生态的自然景观最终被日本入侵者所破坏。   年,日俄战后,日本取代俄国在南满的特权,全力经营在其控制之下的大连港和南满铁路运输,千方百计抑制营口港以及两岸水运。年日本修建巨流河铁路桥梁时,降低铁桥的设计高度,致使辽河干流上,航船通过铁路桥涵时要倒桅而行,辽河与浑河水运越来越不景气。(加之)两岸盗伐森林,水土流失,河道淤塞,航运一蹶不振。   盛京八景之一的浑河晚渡光辉不再。航运最终被铁路所代替,辽河平原上广袤的辽泽逐渐变成了硬土地,公路即将诞生。   4、能坐载客汽车,是一种身份   如果说,努尔哈赤、皇太极修路建枢纽,是为了夺得天下。而张作霖建公路,则是为了多装备几个师,去教育吴佩孚。   年,在第一次直奉大战中败北的张作霖,打算重振雄风,提升钱袋子是第一步。他任命财政厅长王永江为代理省长,以实业振兴,扩充财税。王永江很快就以“路”做起了文章,“本省长注重路政,提倡实业,早具决心。无论如何困难,必须举办”。   年,辽中士绅苏士达等看准了机会,修建起真正的城际公路:辽中—沈阳公路,准备建起沈阳历史上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城际交通公路。经过筹集资金,辽中—沈阳公路在年3月1日通车,其创办的辽沈长途汽车公司同时营业。是为沈阳地区第一条民办公路和第一个民办长途汽车运输公司。辽沈公路从沈阳市内大西边门起,经奉天南站、得胜营子、潘建台、小新民屯、茨榆坨至辽中县城东门,总长75公里。其中除起点至南站5公里已有城市道路外,其余70公里由该公司投资修建,共支出大洋块。   如果以年上海1块银元可以买9斤猪肉计算,当时的1块银元相当于元人民币,而沈阳至辽中道路70公里计算,整个建设费用仅万元人民币,建路成本还是挺低的。早期专用客车   据《辽宁交通史志》记载:“年,辽沈客运公司的载客汽车增至12辆,共个座位,经营由奉天大西边门外至辽中县城东门的路线,总长75公里。奉天(今沈阳)—辽中的汽车客运,每日发车两个班次,单程运行4小时,票价15元。”   而在当时,能乘坐载客汽车,不仅是身份的显示,更是实力的展示。据记载当时客运公司的工资是:技士兼主任月支奉大洋元,会计兼庶务月支60元,事务员月支40元,文牍员月支40元,技术员月支80元(每日检查修理汽车),司机月支50元,修理工月支30元,差役月支12元……   在年,中原大战时期,物价飞涨,一块现大洋(现大洋与奉天票比为1:1)可以买4斤猪肉,相当于80元人民币。而在这时,一趟车票的价格相当于1元人民币,相当于现在数十倍,这与当时的进口车、进口油等有着莫大的关系。   如此的价格,自然也需要有“国际航线”级别的服务。在那个并不发达的年代,司机、乘务员、修理工每年各发制服两套,春季一套、秋季一套,有着很强的服务气场。服务则是更加严格,汽车厂对员工要求甚严:被认为工作怠慢者则给予记过罚薪,乘务员私带客人辞退,司机在车上吸烟记大过两次……   在九一八事件前,沈阳至法库、沈阳至冷子堡、沈阳至大民屯、沈阳至六民屯、沈阳至铁岭、沈阳至康平等地区都出现在沈阳城际线路中,这些都成为沈阳早期长途客运站的雏形









































北京哪里白癜风医院好
北京哪个白癜风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yangshizx.com/sysxs/5155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