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沈阳历史文化的千年文脉

福州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5116078.html

武大爷作坊

说明:最近,我在沈阳出版社出版了两本关于沈阳历史文化的书。一本是《文脉千年》,一本是《旧宫遗韵》。下面是《文脉千年》的前言,向各位朋友求教。追寻沈阳历史文化的千年文脉

清宣统二年,即年,清朝遗老郑孝胥来奉天小河沿消遣游玩,兴之所至,写了一首七言古诗,其中说:

北俗虽豪缺风雅,麕集屠沽作都会。

沈吟移徙谁与言,自怪边尘损文字。

此诗以尖刻甚至污辱性的语言嘲讽沈阳人没有文化,令当时的沈阳人尤其是文化人士深感难堪和不满,但又无言以对,没有充分的理由回敬郑孝胥的文化傲慢,所以也无奈。

讲述这个故事的是金毓黻,他当时是正在奉天省立中学堂读书的23岁青年。金毓黻后来在《辽东文献征略》中写道:郑孝胥等人“拘于方隅之见”,故步自封,孤陋寡闻,其“鄙视辽人之意溢于言表”。金毓黻从此立志效法汉末三贤,“适彼乐土,爰得我所”,潜心开发研究东北文化。多年以后,他著《东北史》,编纂《奉天通志》和《辽海丛书》,而终成一代大师。

沈阳作家徐光荣、初国卿也重述了金毓黻的这个故事。他们讲述的重点是郑孝胥这首诗对于青年金毓黻的激发作用,正是郑孝胥对于沈阳文化的轻慢,让金毓黻立志深入研究和开发东北文化,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东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金毓黻这个故事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像郑孝胥那样对于东北文化、沈阳地方文化的低估,不仅仅是出于他们的文化优越感和傲慢,还在于本地学者对沈阳文化认识的不够、研究的不够、发现的不够、宣传的不够,没有把本地文化的精彩的方面充分地展示出来。所以,本地学者的一个责任,就是深入发掘沈阳历史文化的内涵,勾画出沈阳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让大家都知道沈阳地方文化独特的历史价值。正如清末《陪都杂述》作者缪东霖先生所说的:“是知生为沈阳之人,即宜备知沈阳之事。”他说:“生于斯,长于斯,即托业于斯。斯之长与为缘者,诚所谓室家沈阳,而乡里沈阳。于此,而不知沈阳,其去衣服在躬,记所谓妄者,夫又何间哉。”

在东北文化研究和阐发方面,金毓黻开了一个先河,但遗憾的是后继者无多。所以,本地学者很难树立起对自己本土文化上的自信,类似郑孝胥的那种看法和声音,也不绝于耳。

好在,最近一些年来,沈阳的考古学者、历史学者、文化学者、档案工作者以及作家艺术家等等,都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集中力量,从各个方面来发掘沈阳文化,宣传沈阳文化。比如对于农大后山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对于沈阳古城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对于沈阳民俗文化的研究,对于工业遗产、城市文化的研究等等,对于沈阳历史人物的研究,对于沈阳抗日文化的研究等等,都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特别是沈阳出版社出版的张毓茂先生主编的10册《沈阳历史文化丛书》,彭定安先生主编的3卷本《沈阳文化史》,以及沈阳文史馆组织的《沈阳历史文化典籍丛书》,都是煌煌巨著,对于研究沈阳历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比较权威的读本。

然而,这还是远远不够的。著名作家祝勇在《辽宁大历史:中华文明的抽样观察》一书中说道:“梳理辽宁的文化脉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太复杂。……这里的历史布景定期转换,随之而来的是历史主角与情节的转变与起伏,不同类型的氏族与人群,带着各自的面孔、性格与命运,在这块大地上交替出现。这使辽宁这块土地始终处于生机无限的变动中,永无止歇。它像一颗生生不息的心脏,放置在中华帝国庞大的躯体内部,为躯体提供氧气与能量。”

祝勇的这个论断也包括沈阳。只不过,正因为复杂,也证明了其丰富。丰富而精彩,才吸引人们去探索和挖掘。实际上,在我们沈阳的这片土地上,有那么优美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历史遗存;还有那么多独特的风土习俗、民间风情、文化传统;还有那么多青史留名的杰出人物;还有着那么多原本属于沈阳而没有得到充分评价的文化发现。

过去,我们总把沈阳乃至辽东看作是中华文化的边缘地区,在讲述中国文化史的各种著作中,也很少提到沈阳人的文化创造和文化功绩。现代考古学的发现和现代学术界的研究,都在证明着这一点,即中华文化是多元发生的,中华文明的摇篮并非只在黄河一地,而是遍布从南到北的广大地区。那么,农大后山文化遗址、新乐文化遗址等等的发现,说明沈阳也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甚至可能是中华文化最初曙光中的一缕阳光。自兹而降,这里的人民历代繁衍生息,并与中原人民进行着广泛的往来、交流和文化融合,而成为既与中华文化大传统一致的、又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之一。

沈阳的这片沃土养育了沈阳人醇厚朴素的民风,也培育出一代代杰出的沈阳人物。历史上有许多沈阳文化名人的故事,或中原人士流寓沈阳的文化业绩。金毓黻在《辽海丛书刊印缘起》中说:东北“历三千年,中间硕儒杰士后先辈出”,他们的著作,“自成家言,卓尔一时”。而正是他们,使我们沈阳的文化历史呈现出丰富和多彩的面貌,给我们留下厚重的文化遗产。

往事越千年。沧海桑田、金戈铁马、迁徙交融、诗书礼乐,演出关东数千年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我们不仅需要这部巨型活剧的全部文字脚本,而且也需要它的一个个片段、一个个情节、一个个音符。本书中所写到的,不是沈阳文化发展的大历史,不是一幅全景画,而是其中的一些片段,一些人物故事。在这些片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沈阳文化的力量,也会体验到沈阳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千年文脉所孕育的文化灵魂。正是在这些片段、情节和音符中,我们可以体验到那部历史正剧的威武、雄壮、丰富多彩、绚丽辉煌。

我们不仅仅要再现历史,而且还要解释历史,是用现代人的视线去“看”历史,用现代人的话语去“说”历史。因此,虽然讲的都是前尘往事,仍然使人感到很近、很亲切、很有意思。

我们寻访历史,不仅仅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虽然这“思古”之情是很可贵的。历史是我们的过去,我们是从过去走来的。那么,厚重的历史在我们当代人中积淀为“集体无意识”,成为我们走向未来、走向现代化的心理动力和价值资源。无论我们今天现代化到了什么程度,无论我们离过去已经多远,历史文化仍然会在我们前进的路上留下它巨大的身影。所以,认识过去就是认识今天,认识历史文化就是认识我们自己。

文化是一种资源。我们现代人正在全力进行现代化建设,所以,在最近这几十年里,在这片沃土上,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条条高速公路飞架南北东西,处处呈现出一片热气腾腾的经济建设的气氛。但是,真正涵义上的现代化,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速度,而且还有许多人文指标,还在于全民的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质。现代化不是凭空出现的,也不是要割断历史,而是要充分挖掘、整理和消化既往的、前辈们留下来的文化资源,使这种文化资源真正成为我们走向现代化的一种支援力量。这才是我们的“后劲”所在,我们的“实力”所在,我们的“未来”所在。

当代沈阳人的一个重要文化责任,就是宣传沈阳的历史文化,宣传沈阳的悠久传统,宣传沈阳文化在中华文化总体格局中的贡献、地位和影响。这种宣传,不是夜郎自大,不是王婆卖瓜,也不是自己的洋洋得意和固步自封,而是一种文化传统的认同、一种文化价值的寻根、一种基于地域文化的血脉相承的感情。

所以,我们沈阳的文化人,都有责任书写我们自己的史实、民俗、传统,写我们自己的感受、体验和群体心态、精神面貌。有时候我想,其实,北京的琉璃厂、上海的城隍庙、扬州的瘦西湖、乃至江浙的小桥流水,如果你亲眼见过了,恐怕也就会觉得,未必就比沈阳的中街、沈阳故宫、北陵东陵壮观多少、美丽多少。只不过有许多文人墨客总在写它们,总在借写它们来一抒自己的情怀,一浇自己心中的块垒。于是,这些地方也就因“文”而名。如果有一些本地的作家把中街的百年苍桑、万柳塘的花间月色、盛京三陵的往事云烟、铁西区的潮起潮落还有小河沿的轻吟低唱、北市场的喧嚣市井,都描写得绘声绘色,那么,这些地方的知名度就会大出许多个档次,沈阳的文化古城的形象也会再现异彩。

所以,我们要讲好沈阳故事,也就是要讲好我们自己的故事,我们都在那些故事中。

武斌,祖籍山西盂县,年生于辽宁抚顺一个矿工家庭。小学六年级毕业,就遇到了“文革”,胡乱念了一年初中,16岁就做工去了。八年之后,考入南开大学哲学系,实实在在读了四年书,幸遇恩师车铭洲教授指点,确立了学术道路的小目标。混迹于哲学、社会学、历史学和博物馆学等领域,出版过各种书籍数十部,拿的出手的不过三五部。近年出版的主要有:《故宫学与沈阳故宫》《丝绸之路全史》《丝绸之路史话》《文明的力量——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力》《文脉千年》《旧宫遗韵》以及文化随笔集《从歌德的书房向外望去》等。其中《丝绸之路全史》入选年度30本中国好书,《文明的力量——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力》入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年年度好书。

大学毕业后,多年在辽宁社会科学院以学术研究为业,后来到沈阳故宫博物院当了八年院长,期间还兼任过许多名誉性的虚职。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丝绸之路研究中心研究员、黑河学院远东研究院客座教授。

还在读书和写作,总觉得还应该写点更好的东西。

武大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yangshizx.com/syszy/5236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