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市以前是新民县,在这之前,还叫过新民厅、新民府,那可是一个不小的衙门。
但不管多大的衙门,这里的名字来源就是新民屯。当然了,人家叫屯的时候,可早了,据说是清初了。据《满洲地名考》记载,此地原本居民很少,清乾隆初年招来了许多新的移民于此地进行开垦,遂成村落,俗称新民屯,建置县治时便以新民命名。
可是为啥叫新民呢?刚开始我还以为是根据《大学》里说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里面来的呢。
据说明崇祯十四年()和清顺治八年(),相继从山东、河北两次移拨大批灾民来东北垦荒。在清朝的时候,有“旗人”和“民人”之分,而“民人”大多是闯关东的汉民。在移民的时候,“民人”的落脚点便称“民屯”。不过,这“民人”也有先来后到的,先来的占据了一个地方,人家叫了“民屯”了,而且叫的挺好。不过这地方不错,很快又有不少的人迁至今新民市所在的地方落户,为区别辽河东边的其他“民屯”,干脆这里叫做新民屯得了。于是这里就叫做新民屯了。后来这里设县,设厅,设府,就沿用了“新民”这俩字儿。
和新民差不多的是,这里还有大民屯、小民屯。这个就很好理解了,就是按大小说的呗,大的叫做大民屯,小的叫做小民屯。可能嫌旧民屯不好听,所以这里没有叫旧民屯的。
其实,沈阳的地图上,还有一个新民屯,原来属于辽中,现在属于铁西新区。这个新民屯的来历,估计也差不多就是这么回事儿。
屯田制度起“民屯”
其实,沈阳的很多屯子,都是这里出现的屯田制度。而要是论起来,很多屯子的历史,要比清朝还长,因为当时军屯卫制度,是明朝在这里弄的。
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后,由于元末明初辽东战事频繁,即便后来明朝占据辽东地区,仍遭受元军残余的骚扰,农业生产荒废。那时驻军的粮食只能靠内地供应。于是,朱元璋就让这些边疆地区实行军事屯田。这种制度延续了多年,而这也是明朝时期,沈阳卫人口增加和村落形成的一大基础。
当时的军屯大军,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利用邮传驿站的士兵进行屯种;二是用少数民族的降兵开展屯种,这在如今的新民、辽中和于洪等地都出现过,这三个地方的一些屯子,其实是明朝就有的;还有一种就是利用犯罪的谪戍辽东的犯人进行屯种。这些人大抵都来自于南方,他们到这里后,也被列入屯田大军,最后在此落叶生根。
刚开始的时候,屯田的人不管是军兵还是一些罪犯,都是光棍,集体住营房,并且从事耕种。时间长了,这些人年龄增加,有的也回不去了,就干脆在这里娶妻生子。因此,当年的营房,也一点点地被一户户的人家的住所所取代。当然了,屯田的目的还是戍卫,因此,这些人的住户,也是围着军事设施而建,渐渐的有了一些军屯。如现在的沙岭、十里河、白塔铺等等,都是从那个时候发展过来的。
军事屯田制度让辽东农业得以迅速恢复。至永乐、宣德间,辽东屯田达到极盛。《全辽志》记载:“数千里内阡陌相连,屯堡相望,由是罢海运粮。”也就是说,因为屯田制度的发展,这里的村落逐渐增多,耕地也越来越多,到了后来,辽东军粮可以自给,不需要从关内转运了。以后历代亦实行军屯,屯田军占整个辽东军队的三分之一左右。
《全辽志》记载:明初“辽东之军,以十计之,大抵八分操备,而以其二供屯种、盐铁之务”。这是明朝初期,辽东官兵忙于农事的真实写照。
“X千户”的名字也是这么来的
刚开始的时候,明朝是为了军粮而实行的屯田,后来,这军队“久在沙家浜”,慢慢开始过日子了。也就开始了相应的管理,于是有了“千户”等官职,这其中,不少官员连同家属一道,留在了沈阳或周边区域,实行屯田。于是,便留下了如今的“姚千户”、“刘千户”、“李千户”等地名。
其实,不管是千户还是百户,最终都变成了一个个屯子。当时这里地广人稀,除了政府组织的屯田,很多人娶妻生子之后,开始自己开垦土地,这让村屯的进一步扩大,形成了民间开垦的土地和政府开垦的土地的对应。所以,说到了现在,那些“官屯”,也就可以理解了,其实很多并不是什么这里出现的某姓的官员,而是这里是官家屯田的地方,或者说官家屯田后形成的聚居地,而这里的领导,姓啥,可能就叫做啥官屯了。
说了这么多,其实,屯子是构成咱们这座城市的一个很重要的来源,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很多屯子已经消失,再过几十年,屯子的名字也会渐渐模糊。不过,因为这些地名的存在,我们至今还能依稀感觉到当初阡陌纵横、袅袅炊烟景象。
来源:沈阳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