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充分展示沈阳城市新变化,展现沈阳青少年新形象。我市团委发起了“爱家乡赞沈阳做新时代好青年(少年)”主题征文活动。
沈阳音乐学院各院系积极响应,戏剧影视学院戏剧影视文学系的学子们也拿起了手中的笔墨,围绕“沈阳名片叫响全中国“这一题材,尽情书写自己对学习、生活、家乡的真情实感,对成长进步的热切期盼,以及对城市振兴发展的美好祝愿。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跟随着他们的笔触,去看看日新月异的大沈阳吧!
《一份情怀·一曲颂歌》
戏剧影视学院
戏剧影视文学系
级田淼
(滑动启阅)
一条街,一条老街。
一壶酒,一壶老酒。
一张照片,一张旧照片。
一份情,一份家乡情。
我站在清文化的原点,在沈阳故宫的关雎宫内,在摇篮的晃动中,仔细地体会着沈阳的味道。
我不是在这儿出生,却是在这学习、生活,沈阳于我,是第二个故乡。我爱沈阳,我惊叹于她的宏伟大气,更留恋于她的绚丽多姿。
一座城市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一株深扎于土壤的古树,它不仅在千年前花开一树,让人们看到它的绚丽多姿,于千年之后依然芳泽四海,以更加蓬勃的姿态焕发出亮丽风姿惊艳于世。
纵观世界,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位于多瑙河畔的维也纳,是奥地利最大的城市和政治中心,罗马帝国和奥匈帝国时代的辉煌为维也纳留下了不计其数的雄伟建筑,唯有“音乐”吸引了贝多芬、莫扎特等众多音乐家前往,他们继承了维也纳的古典主义音乐作品和文化遗产,也创作了无数闻名世界的音乐作品。维也纳悠久的文化遗产延续至今,这座城市的名字始终和音乐连在一起。
“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明朝天启五年,清太祖努尔哈赤把都城从辽阳迁到沈阳,并在沈阳城内着手修建皇宫。明朝崇祯七年,皇太极改称沈阳为“盛京”,清朝顺治十四年(年),满清朝以“奉天承运”之意在沈阳设奉天府,沈阳又名“奉天”。在多年后,十一假期仅短短五天,沈阳故宫人流总量就超过了15万人。不管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想去探索古代的奥秘,还是慕名而来的寻访者想去一睹故宫的风采,这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渴求,更是对一座城市文化传承的回馈。
这是一座没有感伤的宫殿。巍峨的宫宇,建了这么久,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还似乎隐隐透露着一种称雄天下的霸气。踩着殿宇间沉重的方石,似乎还能感觉到从后金到大清时代问鼎中原、横扫大明的渴望还在延续。
走过沈阳故宫,走过历史的辉煌,走过岁月的沧桑。努尔哈赤、皇太极、庄妃、顺治等皇帝皇妃的背影渐次远去,那些踌躇满志的八旗王公大臣早已化为尘埃,王的权杖化为不老的宫中青翠的苍松——在游人的惊叹声中,阳光把沈阳故宫偌大的一片金瓦红墙搂抱得很紧,我从阳光与历史的缝隙中钻出来时,胸中隐隐约约有一股豪迈之气在激荡!
以前常听人说,“一宫两陵”是沈阳的金字招牌,不到这三个地方就算没来过沈阳。而今,当我站在这片具有近年历史的宫殿前,亲身感受到“世界文化遗产”的宏伟气势与庞大规模,才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沈阳故宫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两座宫殿建筑群之一;清昭陵以其古老历史、神秘皇陵和园林景观,成为镶嵌在沈城大地上的璀璨明珠;清福陵也以严谨的建筑和精细的雕刻手法,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
传统文化根植于城市“肌体”的血脉中,是任何一座城市都无法抹去的“灵魂”,只有触及到“灵魂”深处,才会了解到这座城市的底蕴,于底蕴中发现这座城市的深度和气度,发现它的魅力和品味。城市“灵魂”需要传承来滋养,以保持它最初动人的模样和被重新激活后的鲜活姿态。透过文化看一座城市曾经的音容笑貌,人们的勤劳和智慧一览无遗;通过文化传承看一座城市今天的内涵修养,现代城市在文化的浸润中散发阵阵幽香,文化则就在薪尽火传中熠熠生辉。
我走在沈阳的老街上,街里的人过往很多,但这很多的人又熟似相识。看他们每人的脸,都印着这日光,印着微笑,印着对明天的憧憬,印着全家团圆的喜气洋洋。这一切像壶酒,百品不厌,越陈越香。又像在演绎照片,似乎天天都如此重复,但每天又有新的感悟。秋风无期吹落叶飘满地,秋风呀你可别让它变的匆忙呀,我只求它带着淡黄,古朴和浓香。
因为这是我的家,我的乡。
《文化传承,不可循规蹈矩》
戏剧影视学院
戏剧影视文学系
级姜蓬田
(滑动启阅)
时光如白驹过隙,世事如白云苍狗。“沈阳”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他的文化历经岁月的积累沉淀,让其成为了中国崭新的“名片”,无论是名胜古迹还是艺术习俗,都为沈阳增添着不一样的特色。在这些独有的文化面前有一条路,便是传承,那么如何才能将沈阳深厚的文化传承下去呢?
郑人买履的故事大家应该都听说过,一个宁愿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脚的郑人。这个故事告诫我们遇事要实事求是,要会灵活变通,不要死守教条。同样对待文化的传承我们也当如此,一昧地墨守陈规、循规蹈矩,文化早晚会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化中的精华可使人明智、修心、养性、励志,是张扬正义、繁昌社会的载体,而文化的糟粕只会让我们误入歧途。因此在文化传承方面,我们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古有商鞅变法,今有改革开放,其共同点是不循规蹈矩,让文化更加适应新的时代。鲁迅在拿来主义中说过,文化是不能随便拿来的,也就是说一种文化的传承是需要经过推敲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随便“拿来”。面对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各种文化都在不断交流碰撞融合,沈阳的杂技、评剧等向人们展示了辽沈大地的艺术魅力,不乏文化的优质性,但在未来的发展中,如果这些艺术文化一成不变,就会因时代而制约其发展与传承,因此,我们传承文化要因时制宜,向其他文化借鉴好的精华,使自身汇入一股新力量,让其更加博大精深。
沈阳评剧,位列中国五大戏曲剧种,在06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剧的起源可追溯到19世纪末,发展至今,期间评剧吸收了东北民间歌舞,演变为“蹦蹦戏’,有受到新时代思潮的影响,使其具备了革新创造的精神,进而成为评剧。由此可见一种文化的诞生与传承需要不断向外界汲取优良的事物,同时要跟得上时代的脚步。沈阳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之称。作为沈阳“名片”的文化,其底蕴是非常深厚的,其包容着各种文化传承:宗教、舞蹈、小吃、名胜古迹等,这里每时每刻都上演这创造与传承的好戏。
为了更好的弘扬评剧,在59年11月11日创建了沈阳评剧院,以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艺术名家来传承并发扬沈阳评剧。其中“韩、花、筱”艺术流派曾创造过辉煌,但如今流派传人萎缩,观众锐减,演出困难,发展资金极缺,三大艺术流派正处濒危境地。那么为什么曾经辉煌一时的三大流派,在现代却面临如此危机呢?也许是他们的演绎方式已不适合当今社会,现在的人,总是匆匆忙忙,无法静下心,面对评剧节奏慢、高尚的文明,无法体会其中的奥妙,进而传承之人逐渐减少,三大艺术流派处境危机。固守着以往的成就终会坐吃山空,时代不同了,那么彰显文化的方式也该改变了,全球正逐渐走向地球村,可以融入各国文化的优质基因,使其适合当今时代,才会在文化大潮中砥砺前行。
我曾看过一部微电影,名为《爷爷的小戏文》,在其短短二十分钟内让我明白了保护一种文化、一种传承的重要性。《周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厚德载物。”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由此可见一斑,在不断创新中,我们不可失去最本源的精神特质,因为这是一个文化的根本。
南怀瑾道:“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这是他对文化的取舍,这就是体现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必要性体现。在文化的传承中,我们不可循规蹈矩,适应时代而创新才能让文化获得新生,走向复兴之路。
《创造新乐之都,弘扬传统文化》
戏剧影视学院
戏剧影视文学系
级毛厶玉
(滑动启阅)
数千年的岁月沉积,令沈阳从最早的无名之地,发展成为历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早在七千二百年前,便有中华民族的分支先民来到此地农耕鱼猎,繁衍生息!在这里,他们创造出这样一种文化--新乐文化。
在辽宁沈阳北郊区有这样一个遗址,它就是新乐遗址!因为对新乐文化的强烈兴趣,私下里我查找了相关的资料,了解到由于在新乐遗址中发现的遗物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征,才构成一个新的文化类型,所以被命名为"新乐文化"。资料介绍,新乐遗址按地层关系和文化内涵可分为上、中、下三层。
它的上层被命名为新乐上层文化。这一层文化堆积深厚,出土文物较多,大多以石器和素面夹砂红褐陶器为主。石器有石锤、石镞、石杵等。陶器有鼎、鬲、钵、罐等,多为瘤状耳、桥形耳,也有少量柱状耳、三角形耳,质地都比较粗糙,砂粒较大,全部为手工制作。看到这些不禁让我感叹道先人的心灵手巧!中层为偏堡子类型文化,年代为新石器晚期,距今约年,文化层较薄,没有出土较为完整的陶器。由此我们可以从已经出土同一文化类型的陶器知道,这一时期的器形有深腹罐、深腹钵、高领壶,上面装饰着堆纹,陶壶上刻着几何图案。下层被命名为新乐下层文化,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聚居地,现在已发现多处房址,平面成长方形或圆角方形,中间有火膛,四周有柱子洞。出土文物十分丰富,石器有石凿、网坠、削刮器、石镞等。陶器有高足钵、簸箕形斜口器、弦纹筒形罐、之字纹筒形罐。种类形状各式各样,让我们更加直观的领略到先人们的智慧!年出土的斜线纹高足钵,是新石器时代的盛食器。
同时出土的还有少量玉器、煤精制品、木雕艺术品等。这些物品的出土,不仅仅是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还为我们当代青年留下珍贵的精神文明!
在了解了新乐文化以后,我被沈阳的历史魅力深深吸引,了解到沈阳建城史之初,距今余年,在此期间,经历了岁月交替,朝代更迭!从西汉的侯城,到金朝的沈州,再到元朝的沈阳路!因为汉族传统的方位论,又因沈阳地处沈水之北,即“山北为阴,水北为阳”所以改名为沈阳,也正是因此“沈阳”这一名称才正式出现在史料上;因为在明代沈阳的军事地位益加重要,所以成为明朝经营关东的重要基地。在年,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清太祖努尔哈赤将都城从辽阳迁到沈阳,并在沈阳城内着手修建皇宫,也正是因此才有了我们如今的沈阳故宫。在年,皇太极将名改为盛京,在年,清朝以“奉天承运”之意在沈阳设立了奉天府,所以沈阳又名为奉天!
由此可知,沈阳这座城市在历史的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代以来,沈阳成为东北地区得重要中心城市。更是在如今的“一带一路”中起到重要作用,成为重要节点!
沈阳这座神秘的城市,是东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创排了音乐情景剧、杂剧儿童剧、大型评剧等一批反映时代主旋律的舞台艺术精品!不仅开展了遗址保护项目,还开展“对外开放”,正是由于这一举动,吸引了大量的外地游客,也让这些外地游客更加深入的了解我们沈阳的历史文化底蕴!到了晚上,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就是沈阳大秧歌!沈阳大秧歌是明清时在继承唐代以来秧歌传统特色而形成的地方乡土艺术,秧歌原来是古代汉族人农闲时期的娱乐形式。最开始时,是少数民间闲散艺人在街头表演的谋生手段,逐渐变成了节庆或庙会期间的娱乐活动。沈阳大秧歌除了继承满族秧歌原有传统艺术风格外,还同辽南、辽西的高跷艺术融为一体,形成了独有的粗犷、豪放、火爆、热烈、欢快、强劲而自由的艺术特色。
我想正是因为有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精神文明才会繁衍出如今各式各样的艺术形式,这些艺术的发展也让我们当代青年看到了文化的传承,试想如果没有这些艺术文化的传承,也许先人们的心血与付出会慢慢淡化到无。
沈阳就像一座宝藏,带给了我无数的惊喜,她像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让我感受到她独特的魅力!他像一个健壮的少年,让我体会到他身上生生不息的精神,它像一朵鲜花,像我们传来生机勃勃的活力时还能嗅到它的芳香!但在此刻我最想把它比喻成一杯陈年老酒,只有年头久远,细细品味才能品尝到它的醇香………
《秉盛京文化
承民俗之魂》
戏剧影视学院
戏剧影视文学系
级吕心怡
(滑动启阅)
沈阳,旧称盛京,著名的中国历史名城,是两代帝王的都城,这里蕴藏的不仅创新着新兴产业,更遗留着历史的点滴痕迹。早在年前,人类就在辽河平原的中央,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农耕渔猎、繁衍生息。沈阳最初的文明,如一扇巨大厚重的宫门,吱呀打开,我们仿佛看见一片耀目的光亮,新的时代,开始了……
北京、沈阳两座故宫构成了中国仅存的两大完整的明清皇宫建筑群。沈阳故宫于年七月一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以独特的历史、地理条件和和厚重的地方特色而迥异于北京故宫。
据统计,国庆期间沈阳故宫再次迎来客流高峰,突破景区最大承载量。为更好的将沈阳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国庆长假期间,故宫每天10时、11时各上演一场清文化实景剧“海兰珠归嫁皇太极”,这对观众产生了极大吸引力。前三天的每一场表演都吸引了众多游客观看,纷纷拍照或进行手机视频直播。故宫的工作人员巧妙的利用新时代的产物为早已消失在人们眼迹的历史场景再次重现,其传承历史文化的意义绝非仅仅是看到的身着满服的人物那么简单了。
一弯新月划过精致的角楼,给高墙内洒下一片朦胧昏黄的光,故宫里显得神秘而安静。夜晚的故宫不似日光照射下的故宫那么端庄气派,不似紫外线快要烤化地砖却仍人潮拥挤的白日。它,是宁静的;它,是神秘的。轻柔的月光透过宫墙缓缓地洒在砖瓦的缝隙间,伴着夜里微凉的风,偶有几只花猫在院落中穿梭,几株草木被摩擦出细微的沙沙声。在我看来,那,却是如天籁般美妙的。沈阳故宫位于沈阳老城区,老辈们曾无数次地坐车走过沈阳一环、二环、三环,在四环、五环没有建成的时候,便跑过基本成形的余公里的六环。然而无论如何环跑,都是在围绕着一个中心,那就是沈阳的老城,沈阳的故宫。这种城市格局虽然增加了城市的中心性和聚合感,提高了作为大都市应有的宏阔与壮观。这是新时代的人们给予故宫的尊重,是对盛京文化的坚持,对民俗魂魄的守护。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再唠一唠盛京的另一张名片——盛京旗袍。旗袍是中国女性的传统服装,也是中华优秀服饰文化的杰出代表。旗袍由满族女装演变而成,作为“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的盛京沈阳,是旗袍服制的诞生地和旗袍文化的发祥地,称为“旗袍故都”。我生长在遥远的齐鲁大地,自幼被旗袍的柔美所吸引。一袭青衣,染就一树芳华,两袖月光,诉说绝世风雅。行走在芳菲的流年里,身着旗袍的女子,永远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十载之后,我有幸来到了沈阳,知晓了旗袍在盛京的襁褓下孕育的过程,心里敞亮了不少。身着盛京旗袍,漫步于故宫的石板路上,谈笑间或是吴侬软语,或是京韵港腔,但无不显示出华夏女姓特有的柔软身段和万种风情。素雅的或艳丽的旗袍穿在身上,从领到脚,表现出一种无与伦比的曲线美,如同中国传统国画里的白描和书法中的线条,挥洒自如,秀润流畅,遮与露,虚与实,冷艳与温婉,矜持与轻倩,幽秘的心思与尘封的往事,都在每一件旗袍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在多个历史交汇处,沈阳总在有意无意间扮演着中心角色。从年前新乐初民的制陶渔猎、祭舞雕鹏,到一朝发祥,盛京立国;从奉系霸业,汉卿易帜,到工业长子,东北中心。在这块土地上生存的沈阳人以智慧、豪迈、旷达和勤劳创造了年的文明和近年的繁华,成为东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从盛京再到沈阳,这座历史古城在时光的洪流中砥砺前行,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在旧有文化的根基上不断翻新,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真正做到了秉盛京文化,承民俗之魂。而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沈阳青年,绝不能做时代庇护下的小鸟,而是要站在时代的肩膀上,飞得更高,看得更远!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身上肩负着民族的使命。让沈阳名片叫响中国,让中国名片走向世界。
要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总策划
董艳
审核
赵丽维
统筹
王宇轩田淼
编辑
赵婉汝
以戏剧
铸灵魂
渲人生
戏剧影视学院赞赏
长按北京最出名的白癜风治疗医院补骨脂注射液零售价你了解多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yangshizx.com/sysxs/522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