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沈阳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将落实“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要求,锚定“东北第一、全国一流”的目标定位,围绕“培养居民自觉分类习惯”这一核心任务,打造愈加成熟的生活垃圾分类“沈阳模式”。一起看看今年全市垃圾分类有哪些重点工作。坚持“四化”原则精细化:以精细化管理为路径,以提标提质推进分类体系建设主基调,不断完善生活垃圾投放、收集、运输、处置全流程分类体系,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分类长效机制,强化日常监管,大力推进分类工作提质增效。法治化:今年5月1日,《沈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施行两周年,届时全市将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执法宣传月活动,普及相关法规,纠正错误认知。《办法》对规范分类投放行为,明确生活垃圾分类责任人自觉履行分类义务起到促进作用,不仅为全市开展垃圾分类提供了一份细致的操作规范,也让分类工作有法可依。信息化:沈阳市垃圾分类实行“互联+物联+监管”工作模式,率先建立了东北地区第一个生活垃圾分类数据分析服务平台,汇集企业、设施、检查等各方信息,进行汇总分析,问题派单反馈等管理活动,加强数据整合,提升数据对工作的指导作用。人性化:因地制宜开展分类工作,同时多渠道广泛听取民意、体现民智,以便于投放、环境友好为原则,合理设置分类集中投放设施,配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在具备条件的集中投放设施探索增加视频监控、柔光照明、语音提示、洗手洗桶等功能,进一步提高设施的功能性。实现“三个五”工作目标继续开展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创建工作,确保在年已完成40%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创建的基础上,年底前扩增至45%,提升5个百分点;打造个二星级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实行分级推进50个三星及以上级别垃圾分类示范小区,把垃圾分类工作做精、做实。完成十项工作任务一是夯实示范小区创建成果。按照“一小区一策”原则,有序、规范、分级建设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二是优化前端分类设施配置。建设合理布局、便于投放、尊重民意、功能完善的集中投放亭(站),加强管理和维护,保持完好率和环境整洁。三是完善厨余垃圾收运体系。完成厨余垃圾日分出量吨目标,稳步提升家庭厨余垃圾分出比率。四是提升餐厨垃圾收运水平。根据定时定点、巡回、流动等不同收运模式,增设并维护视频监控、车辆定位等辅助监管设备,合理规划收运时间、频次和线路,提升收运服务管理水平,确保应收尽收。五是巩固可回收物体系优势。按照“因地制宜、能用尽用、提升效率”原则,提高智能分类设备和环保屋的使用率。按照“五统一”(统一标识、车辆、服装、衡器、服务),“五公开”(回收人员信息、价格、种类、投诉电话、服务热线公开)标准,进一步优化布局可回收物回收网络,加强上门预约服务和收运能力,建立合理的价格或积分兑换体系,提高可回收物数据实时收集能力,稳步提高可回收物收运量,探索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与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实现“两网融合”,确保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保持在35%以上。六是保障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收运工作。由危废处置企业按需增配专业车辆,及时收运。环卫企业提高其他垃圾运输效率,确保其他垃圾定时定点收运、日产日清。七是严格执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制度。通过行业监管、执法检查、执法宣传等方式,督促各类管理责任人所负责的单位或区域建立分类投放日常管理体系和制度,开展桶边引导、入户宣传,确保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达95%以上。八是运用数字化手段提升管理能力。智能设备、车辆轨迹、视频监控、计量传输、注册信息等数字化的信息采集、汇总和分析利用成为提升分类管理能力的重要抓手。通过建平台、上设备、全感知、收数据、做分析、统全局,加强对分类服务企业、管理责任人的考核与评估。九是切实推进源头减量工作。结合“无废城市”建设、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示范城市建设、塑料污染治理专项行动等工作及职责分工,稳步、持续推进餐饮外卖、电商快递、住宿酒店等行业领域的减塑、限塑工作;持续开展限制商品过度包装工作;在宾馆、餐饮服务等行业减少和限制一次性用品使用,不主动提供一次性餐具和一次性用品;倡导“光盘行动”,引导消费者适量消费。十是分类宣传实现“四个深入”。在做好媒体宣传和社会宣传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两邻”工作,以“深入社区、深入单位、深入家庭、深入人心”为原则,不断探索、创新分类宣传活动形式,使活动真正走进群众,敢于直面问题、正向发声,年度全市线下宣传活动不少于场。同时,做好垃圾分类“进校园”“进课堂”,让垃圾分类走进驻沈高校和中小学、幼儿园,修订《沈阳市生活垃圾分类知识读本》,推动学生垃圾分类知识的普及,引导学生参与并带动家庭加入到垃圾分类行列。指尖客户端、沈报全媒体记者简丹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yangshizx.com/sysxs/528747.html